中國共產黨新聞>>期刊選粹>>中共黨史研究

中國為抗日尋求外國軍事援助與合作的經歷 (3)

章百家
2007年12月07日10:01   來源:zzzzzz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向中國派遣空軍志願人員是蘇聯援華抗日的一個重要行動。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時,中國空軍約有作戰飛機300架。當年8月中旬淞滬抗戰開始后,明顯處於劣勢的中國空軍進行了殊死戰斗,至11月底中國空軍僅存作戰飛機30架左右,完全喪失了作戰能力。在國民政府發出緊急求援后,蘇聯政府迅速從蘇聯空軍中調撥出飛機交中國使用。第一批飛機於10月22日飛抵中國,隨同來華的蘇聯空軍志願隊是一個殲擊機大隊和一個轟炸機大隊,共計254人。②

  蘇聯空軍志願人員來華后立即擔負起兩項任務:一是直接參加對日空戰和轟炸,二是培訓中國飛行員和航空技師,重建中國空軍。12月初,在南京保衛戰關鍵時刻,蘇聯空軍志願隊投入戰斗。此后,蘇聯空軍志願隊在上海、南京、武漢、蘭州、西安、重慶、成都等地多次執行空中作戰任務,並奇襲台北,給日本空軍、海軍及地面部隊以重大打擊。據國民政府當時的統計,從1937年8月至1941年,蘇聯空軍志願隊與中國空軍共擊落擊毀日機1049架。③另據台灣學者統計,蘇聯空軍志願隊共參加過25次戰役,擊落日機100余架,炸沉日軍艦船70余艘。④從1937年秋季至1939年夏季,先后來華的蘇聯空軍志願人員(包括航空技師)有700多人,他們當中有200多人為中國的抗日戰爭獻出了生命。與此同時,蘇聯教官還為中國培訓了1000多名飛行員和8000多名航空技術人員。⑤1939年夏季,歐洲形勢日趨緊張,蘇聯空軍志願人員分批回國。此后,隻留下少數蘇聯空軍顧問和教官在蘭州、伊寧等地繼續從事對中國空軍人員的培訓工作。

  隨著蘇聯援華規模的不斷擴大,1938年6月,應國民政府的請求⑥,蘇聯又向中國派遣了高級別的軍事顧問。抗戰期間,蘇聯派往中國的軍事總顧問前后共四任,最初由1937年11月來華的蘇聯使館武官德拉特文兼任,此后擔任這一職務的是切列潘諾夫(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卡恰諾夫(1939年9月至1941年2月)、崔可夫(1941年2月至1942年2月)。蘇聯軍事總顧問隸屬於最高統帥部,在總顧問之下建立了覆蓋國民政府軍隊各戰區、各兵種的顧問機構。派遣來華的軍事顧問都是蘇軍中比較優秀的軍官,具有較高的軍事理論素養和較豐富的作戰經驗。根據蘇方史料,至1939年10月在華軍事顧問已達80人,至1941年初更增加到140人。從1937年至1942年間,先后來華工作的蘇聯軍事顧問有300多人,而蘇聯軍事顧問、專家、技術人員加上志願飛行員等,總數大約有5000人。經由蘇聯顧問和教官培訓的中國軍校學員大約有9萬人。⑦

  蘇聯軍事顧問的工作主要是兩大項,訓練國民政府軍隊和參與重大戰役作戰計劃的制定和實施。在空軍、炮兵與坦克兵等技術兵種中,蘇聯顧問和教官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的。1938年至1941年間,蘇聯軍事顧問參與了中國正面戰場幾次重大戰役作戰方案的制訂,但蘇聯顧問的建議很少被國民政府軍事當局完全接受。唯一的例外是緊接反攻宜昌展開的第二次長沙會戰。這一次中國軍事當局完全接受了蘇聯顧問制訂的作戰方案,使日軍遭到重創,被迫北撤,暫時放棄了南進的企圖。

  蘇聯在援華過程中謹慎地避免觸及中國內政中的敏感問題,最重要的一點是堅持將全部援助都給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援華初期,蘇聯曾考慮贈予中共領導的八路軍一些武器。但蔣介石對此極其敏感,他曾幾次致電在莫斯科的楊杰和孫科,要求他們對任何“以俄貨直接由俄接濟共黨之說”,必須“嚴詞拒絕,切勿贊同”①。對這個問題,斯大林的態度也十分現實。在崔可夫來華前夕,斯大林曾直截了當地對他說:照理,中國共產黨要比蔣介石對我們來說更親近些。照理,主要援助應該給予他們。但是,這種援助看起來是向一個與我們保持外交關系的國家輸出革命。中國共產黨在國內的地位還不鞏固。蔣介石則有美國和英國的援助。毛澤東是永遠得不到這些大國的支持的。由於有蘇聯的援助加上英美盟國的援助,蔣介石即使不能打退日本的侵略,也能長期拖住它。②

  斯大林的戰略是讓中國拖住日本以避免日蘇戰爭,而蔣介石對蘇政策的最高目標是蘇聯參戰。為此,國民政府作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蔣介石本人也曾兩次急迫地請求蘇聯出兵。第一次是在1937年10月至11月間。當時,上海的戰事正處在僵持之中,而九國公約組織即將在布魯塞爾召開會議討論中日沖突。10月22日,蔣介石致電駐蘇大使蔣廷黻詢問蘇聯的參會方針,他十分關心的問題是“如會議失敗,我國用軍事抵抗到底,蘇俄是否有參戰之決心,與其時間”。11月11日,斯大林接見楊杰、張沖,就中方請求蘇聯參戰問題作出鄭重答復:“蘇聯希望日本削弱,但目前蘇聯尚未到與日開戰時機。”③兩周以后,蔣介石又親自致電斯大林,呼吁蘇聯“在當前關鍵時刻”出兵,“給中國以生存的幫助”,“挽救東亞危局”④。自然,這一呼吁毫無作用。第二次是在1938年夏秋之交。當年7月,蘇日軍隊在中蘇邊境張鼓峰一帶發生沖突。8月,中日軍隊在武漢地區展開大會戰。此時,蔣介石再次向蘇聯提出締結互助條約的問題,希望促使蘇聯盡快出兵。9月中旬,蘇聯外交人民委員會答復說,隻有出現以下三種情況蘇聯才能參加對日作戰:(1)如果日本進攻蘇聯﹔(2)如果英國或美國參戰反對日本﹔(3)如果國際聯盟責成太平洋地區各國參戰反對日本。⑤這實際是明確拒絕了蔣的要求。

  1941年,多方面原因促使中蘇關系迅速趨於冷淡。1月,發生了國民黨軍隊圍殲中共新四軍的皖南事變,這使得蘇聯不得不出面干預,並以停止援助來向蔣介石施壓。4月13日,在看清日本已無意北進之后,蘇聯與日本簽訂了《中立條約》。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此后,蘇聯已無暇東顧。1942年2月,蘇聯軍事總顧問崔可夫奉召回國,這可以看做是蘇聯援華抗日政策告一段落的標志。此時,中美已經結盟,蔣介石也不再打算繼續邀請蘇聯顧問來華。⑥事實上,仍有一些蘇聯顧問和專家留在中國,直至1944年5月由於新疆問題引起中蘇關系惡化,蘇聯政府才將他們全部召回。⑦蘇德戰爭結束后,蘇聯按照《雅爾塔協定》於1945年8月出兵中國東北地區,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

  三、中美結盟與美國租借物資援華

  1941年12月8日(美國時間12月7日),日軍襲擊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1942年元旦,美、英、蘇、中等26國共同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中國被列為世界“四強之一”,並與美國正式結為同盟。中美結盟似乎再次印証了長久以來的一種說法,即中美之間存在著一種“特殊關系”。但事實上,中國和美國原本是兩個相當疏遠的國家,長期以來它們各自處於對方對外關系的邊緣。如果不是日本瘋狂的擴張和侵略的推動,它們在相互接近的道路上很可能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1931年日本侵佔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日本對美國門戶開放政策的公然挑戰,但美國面對國內嚴重的經濟危機,對中日爭端推行的基本是一種任隨事態發展的不介入、不干預政策,甚至還想在某種程度上改善美日關系,以避免沖突。美國袖手旁觀的態度並不奇怪,因為它在中國並沒有什麼需要保護的特殊利益。

  20世紀30年代上半期,出於經濟上的考慮,中美之間的距離被拉近了一點。1933年5月,中美之間簽訂了一筆價值5000萬美元的棉麥借款協定。1935年5月,中美兩國財政部又以備忘錄和換文形式達成了一項白銀協定。①美國還參與了中國航空業的起步,這是與中國國防建設有關的唯一方面。1932年美國空軍上校裘約特率領顧問團來華,協助中國建立了中央航空學校。從1933年至1937年,美國一直是中國最主要的飛機供應者。在抗戰爆發后的頭半年裡,仍有279架美制飛機運抵中國,此后才急劇減少。②盡管美國在幫助中國發展航空業時謹慎而低調,但它畢竟在中國空軍的萌芽階段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
【1】 【2】 【3】 【4】 【5】 【6】 

   
 
(責編:王新玲)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