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動態
|
領導活動
|
干部論壇
|
時代先鋒
|
各項工作
|
黨建
|
反腐
|
人事
|
公告
|
海外
|
外媒
|
綜合
|
訃告
理論
|
評論
|
社區
|
論壇
|
訪談
|
視聽
|
黨史
|
資料
|
文獻
|
紀念館
|
黨史今天
|
專題
|
周刊
|
圖書
|
雜志
中國共產黨新聞
>>
期刊選粹
>>
中共黨史研究
中國為抗日尋求外國軍事援助與合作的經歷 (4)
章百家
2007年12月07日10:01 來源:
zzzzzz
中國為抗日尋求外國軍事援助與合作的經歷 (4)--期刊選粹
【字號
大
中
小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
七七事變之后,國民政府最初並沒有向美國伸出求援之手。蔣介石的設想是通過短暫的抵抗引起英、法等西方國家出面干涉,盡快結束中日沖突。當時,中國外交工作的重點在英國而不在美國。九國公約會議和陶德曼調停相繼失敗之后,國民政府才認真考慮制訂戰時外交政策的問題。1938年,經過一番討論,國民政府最終確定了以爭取美國為中心的戰時外交方針。6月9日,蔣介石把中國戰時外交方針綜括為以下幾點:(一)對英美應有積極信賴的方案提出,應運用英美之力,以解決中日問題﹔(二)對蘇俄應與之聯絡﹔(三)對德應不即不離。③為盡快加強對美外交工作,1938年9月,國民政府派遣胡適出任駐美大使。10月1日,外交部致電胡適,列舉對美方針,計有四項內容:(一)促成美國修正《中立法》﹔(二)盡快爭取美國財政援華﹔(三)促請美國對日實行“隔離”政策,限制美日貿易﹔(四)期待中美英三國在亞洲合作,並以美國牽制英國,防止歐洲戰爭爆發后英日妥協。④這份電報表明國民政府已形成明確的對美政策,美英之間已以爭取美國為主。此后,這四個方面就成為中國對美外交的主要任務,中美接近的過程由此啟動。
謀求美國的財政支持和貸款是國民政府爭取美援的重點。1938年底至1939年初,中國與美國達成了戰爭期間的第一筆貸款協議,即桐油借款。按照這一協議,美國進出口銀行將向中方公司貸款2500萬美元,年息45厘,期限5年,中方公司在此期限內向美方公司出售22萬噸桐油。這筆貸款的主要作用是購買汽車及改善滇緬路的運輸。一般認為,這筆貸款是美國援華和戰時中美合作的開端。1940年3月和9月,中美之間又以類似辦法達成了兩項貸款協議,價值2000萬美元的華錫借款和價值2500美元的鎢砂借款。雖然按照合同條款中方仍不能購買《中立法》所禁運的軍火,但事實上中國政府利用這兩筆貸款不僅購買了汽車、兵工材料、航空汽油等軍需物資,還採購了價值26847萬美元的45萬枝手槍及其他軍事器材。后來,太平洋戰爭爆發,中美雙方又對鎢砂貸款合同作了修訂,中方得到更大的優惠。⑤
從1939年起,國民政府開始把爭取同英、法、美等國開展軍事合作的問題提上日程。這一年初春,日軍佔領了中國的海南島及南沙群島,南下意圖明顯。三四月間,國民政府擬就一份中、英、法合作方案並送交英、法、美、蘇四國政府。這個方案的主要內容是:中、英、法三國首先在遠東開展軍事、經濟合作,在適當時機邀請蘇聯參與,並請美國作平行行動,各國對日採取一致步驟,共同維持在遠東的權益,對日作戰各國不得單獨與敵停戰或議和。①對於中國的這項提案,英、法、美互相推諉,誰也不肯明確表態。此后,國民政府還多次向美、英等國提出過類似的建議,可是直至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些努力毫無結果。
自確立了以美國為中心的戰時外交政策之后,國民政府為爭取美援絞盡腦汁,但所獲甚微。中國爭取美國援助之所以十分艱難,一方面在於美國國內《中立法》的掣肘,另一方面則在於羅斯福政府一直謹慎地在對華政策和對日政策之間尋求平衡,其援華的最低目標是維持中國抗戰不致崩潰,最高限度是不致引起日本對美國採取報復行動。國民政府官員們的感觸是:美國的援助不到重慶政權“最吃緊之危機,或暴敵最橫行之時”決不出手,盡管這幾筆錢對美國不過是如美國財政部長摩根索所說的“不比一艘戰列艦的價值大的錢”,但對重慶卻每每起到“打強心針之效能”②。求援的艱辛經歷使蔣介石百感交集地說:“對敵國易,對友邦難,受人接濟,被人輕侮。此種苦痛不能大忍,則決不能當此重任。”③
中美接近的過程在1940年秋季德意日三國簽訂同盟條約之后便陡然加速了。一方面,國際形勢的演變使得羅斯福政府意識到必須加強中國的力量以牽制日本﹔另一方面,蔣介石也利用這一機會向美國施加了壓力。蔣的成功之處不僅在於他很快從美國得到了一筆巨額援助,更重要的是他極大地影響了此后中美關系發展的方向。
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簽訂之后,駐美大使胡適曾致電中央,建議趁“世界大勢已極分明”之時召回駐德、意大使,以表明中國的氣節和立場。但蔣介石卻決定“對德、意暫取靜觀”,同時散布對日和談的消息,以給外界造成中國去向未定的印象。④隨后,他分別約請英、美大使長談。在10月18日與美國大使的會談中,蔣強調了三點:第一,國民政府“所慮者,惟中共猖獗”,“我人至今已不患日寇敵軍之侵略,而患國內經濟與社會現狀之崩潰”。如能得到美國的援助,“則中共自無所施其技矣”。第二,要使國民政府繼續抗戰,“非有美國在事實上之繼續援助不可”。“惟美之空軍與經濟之援助,乃足以固我動搖之經濟與民心”。蔣要求美國每年向他提供500架至1000架飛機,並派遣美國空軍志願飛行人員來華,“此實美國惟一替代對日作戰之良策也”﹔同時“深盼今后對我貸款化零為整,一次貸我以巨款”。最后,蔣再次提出中、美、英三國合作的問題,他希望先建立一個有實無名的同盟,並表示無論國際形勢如何發展,“我國當隨美國之領導自無待言”。⑤
果然,11月下旬,羅斯福出於擔心“蔣汪之間正在進行一些活動”,要求摩根索迅速供給中國一筆巨款。⑥當月30日,在日本正式承認南京汪精衛政權的當天,羅斯福發表聲明,宣布對華貸款1億美元。這筆巨額貸款中一半是財政部的平准基金貸款,另一半是稍后才談妥的進出口銀行的金屬借款。⑦隨后,羅斯福要求國務院、財政部及陸、海軍各部門尋求可行途徑向中國提供軍事援助。在“圍剿”中共新四軍的事件發生后,美國的援助一度有所停頓,但當日蘇可能簽訂中立條約的消息傳出后,美國再次加快援華步伐。
鑒於日蘇中立條約的簽訂對中國士氣影響甚大,1941年4月17日,美國政府決定立即向中國提供4500萬美元的軍用物資,這是租借法案軍事援華的開始。①自此,美國對中國的援助逐步納入了租借法案援助計劃之內。5月6日,羅斯福正式發表軍火租借法案適用於中國的聲明,同時宣稱:“保衛中國即是保衛美國的關鍵”②。國民政府隨即任命宋子文為代表,負責申請並接收租借法案下給予中國的美援物資事宜。按照蔣介石的指示,宋子文與美方交涉軍事援華重點為三項:第一,由美國提供訓練與技術援助,幫助中國建立現代化空軍﹔第二,訓練並裝備中國陸軍30個師﹔第三,幫助中國建設滇緬鐵路和公路,並提供運輸車輛等。③7月,羅斯福派拉鐵摩爾來華,出任中國政府政治顧問。8月,美國宣布以馬格魯德為駐華武官兼美國駐華軍事代表團團長,其主要任務是負責租借物資援華。
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后,中美立即結為同盟。美國突然卷入戰爭打亂了剛剛展開的援華計劃。美國“先歐后亞”的戰略和中國處於美國所有供應線中最細長的一條的末端,決定了美國沒有能力向中國提供大量的現代化軍事裝備,中國戰場注定隻能依靠極其微薄的資源去對抗大量的敵人。
從1941年中至1944年中,物資匱乏和由此引起的分配問題使得中美合作關系相當緊張。幾乎從一開始,美國陸軍和財政部就要求對援華租借物資有嚴格的控制和監督。這不僅是為了減少損失、提高援助效果,還因為負責租借援華事務的馬格魯德報告說,中國要求更多的現代裝備,不是出於對日作戰的需要,而是要使中央政府在其他國家用外交壓力把日本逐出中國之后變得更加安全。④但是,在蔣介石看來,造成援華不力的關鍵原因是租借物資的分配權由英美參謀長聯席會議軍火分配委員會掌握,中國均不得派代表參加,得不到平等待遇,“在這場戰爭游戲中只是一個被利用的棋子”。同時,更使蔣感到不滿的是1942年5月以后軍火分配委員會確定的由史迪威負責接受租借援華物資的辦法。因為此前美國援華物資裝船離美后其所有權即屬中國,而此后隻要史迪威尚未把物資交付中國,其所有權仍屬美國。⑤美國提供的援華物資太少,而且經常不能兌現已經許下的承諾,這引起了蔣介石日益增長的不滿。與此同時,蔣介石消極抗戰的做法也引起了以史迪威為代表的美國軍方日益增長的不滿。他們要求羅斯福對蔣實行“交換”和“壓力”政策,以援助作為迫使蔣介石努力抗日和改組中國軍隊的條件和砝碼。中美戰時合作中的一場危機由此而發。1944年10月,蔣介石終於在羅斯福派來的特使赫爾利的幫助下趕走了史迪威。
事實上,因租借物資分配引起的矛盾不僅存在於中方與美方之間,也存在於以史迪威為代表的在華美國陸軍和以陳納德為代表的在華美國空軍部隊之間。在這場內部斗爭中,由於羅斯福無法對中國進行有效的援助,隻好採納陳納德提出並得到蔣介石支持的空軍優先戰略。 ⑥陳納德的航空隊因此一度擁有了對美國援華物資的優先權,在最困難的時候獲得了有限的援華物資中的70%。與此同時,中國軍隊每月所得到的租借物資配額隻在500噸上下,到1944年5月累計所得的武器裝備不過萬余噸,還主要用於補充駐扎在滇西由美軍訓練的中國遠征軍。⑦
【1】
【2】
【3】
【4】
【5】
【6】
(責編:王新玲)
最新評論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8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