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點贊的“搶手貨”不斷上新

制造強國
制造強國
科技強國
科技強國
交通強國
交通強國
能源強國
能源強國

為中國飛機裝上更加強勁的“中國心”

“隻有人人都是‘李志強’,才是名副其實的‘李志強班’。”這是“李志強班”班組共同的信念。

自主創新讓“國家名片”愈發亮眼

吉林省長春市西郊,坐落著一家現代化工廠。寬敞明亮的車間裡,一列列動車組整裝待發,從這裡駛向全國,走向世界。

“小模型”的大轉型

以前需要依賴工人的技術彌補產品精度,現在借助數字化手段就能確保產品加工的一致性。“你來操作也行,生產出來的產品沒有區別。”董明說。

踐行“三個轉變” 中國中鐵煥新

“江城先鋒號”是由中鐵科工和中鐵裝備共同研制的國產大直徑泥水盾構機,相當於四層樓的高度,是常規地鐵盾構機斷面的4倍。這種“大國重器”的研發和投入使用,是中國中鐵踐行“三個轉變”重要指示的一個縮影。

航空報國鑄輝煌

航空工業被形容為“現代工業之花”,是一個國家科技、經濟、國防實力和工業化水平的重要標志。

中國一汽科創驅動高質量發展啟示錄

身在東北,心向中央。70多年來,一汽始終和中國汽車工業同頻共進,接續奮斗,出技術、出人才、出經驗,努力掌控關鍵核心技術,做大做強民族汽車品牌,為國家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堅持創新引領 鍛造大國重器

中國一重堅定不移走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之路,努力鍛造更多大國重器:成功研制直徑8.88米、重200多噸的替打環,助力我國大型液壓打樁錘率先突破,性能領先全球﹔成功下線世界單體重量最大鍛焊加氫反應器,刷新制造紀錄。

發展綠色建筑 助推轉型升級

近年來,中建集團聚焦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加強科技創新,發展智能建造,打造綠色建筑,全力服務大局,不斷增強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提高企業競爭力。

冬奧“游龍”鑄就發展新引擎

項目建設團隊不斷解決“卡脖子”難題,以“中國速度”兌現冬奧承諾,以“中國智造”實現冰雪願景。

自主創新,讓這家企業驚艷“蝶變”

盤點在自主創新上下過的“苦功夫”,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東北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孟慶洪說起來就滔滔不絕。

小小種子裡的“創新基因”

作為農業領域的主力軍,中國中化大力推進種業振興行動,合力共建“南繁硅谷”,推進創新平台建設,加強良種技術研發,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為保障糧食安全貢獻中化力量。

一根“玻璃絲”上的創新答卷

一根光纖上,1秒可傳輸451個1TB的硬盤數據量,下載13萬余部最高畫質電影——這是“追光者”們交出的創新答卷。

在一束光中鋪架高速公路

2023年5月9日,中國信科集團光通信技術和網絡全國重點實驗室再次刷新了單模多芯光纖傳輸容量的世界紀錄。

一塊鋼的新生

乘勢而上、久久為功。手撕鋼、筆尖鋼、核電用鋼……一大批高精尖特產品的問世,彰顯出老牌國有鋼鐵企業太鋼集團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新優勢、澎湃新動能的鏗鏘步伐。

瞄准國家需求 勇攀科技高峰

作為我國電子信息行業領軍企業,近年來,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加強重大科技任務聚力攻關和戰略性新興領域超前布局,有力推進國家重大攻關任務實施,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鹽鹼地裡長出的現代化海港

晝夜不息的黃驊港,以自身的歷史見証著交通強國在華北平原上的生動實踐。如今,黃驊港正在朝著多功能、綜合性、現代化大港闊步邁進。

中國隧道 穿山越海

面向未來,中國隧道人不僅將建設超深超長、超復雜的隧道工程和斷面更大、埋深更深的地下空間,更致力於踐行綠色低碳發展理念,積極發展智能建造、智慧運維,打造世界一流隧道工程。

京唐城際鐵路通濟路鋼拱橋完成頂推作業

歷經兩晚共16個小時的緊張施工,京唐城際鐵路通濟路鋼拱橋順利完成頂推作業,通濟路上“長”出一座“新”橋。

大國重器筑通途

盾構機,被譽為“工程機械之王”。我國90%以上地鐵隧道,以及穿越大江大河的隧道大都採用盾構法施工,盾構機是挖掘地下空間、暢通路途的最佳幫手。

一塊煤的“變形記”

變身汽油、柴油為汽車驅動提供燃料,變身化纖材料制作衣服,變身塑料餐具盛放美食……不走進寧夏煤業公司煤制油分公司,很難想象一塊煤的用途如此之廣泛。

始終牢記囑托使命 加快構建國家水網

中國南水北調集團始終心懷“國之大者”,堅定守護筑牢“優化水資源配置、保障群眾飲水安全、復蘇河湖生態環境、暢通南北經濟循環”的生命線,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建成通水以來,綜合效益持續發揮,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

一度電的“蝶變”

東營市淄博路105號,中國石化勝利油田電力調度中心的大屏幕上,數字實時跳動,“智慧大腦”高速運轉,一張網全面感知每時每刻電力供需,智慧調節源、網、荷、儲各個環節的資源配置。

小平台也是大舞台

浩瀚的天海之間,星羅棋布的121座採油平台燈火通明,伴隨著轟轟機鳴與陣陣濤聲,油氣正源源不斷地通過管線送往岸上。

扎根大漠深處 讓綠色與油氣共舞

近年來,塔裡木油田不斷向超深層挺進,鑽成我國首口萬米深井——深地塔科 1 井,累計鑽探 8000 米以深井 151 口,找到的 90%儲量、50%油氣產量來自超深層,推動了我國深地領域科技自立自強,引領我國石油工業不斷向深部挺進。

理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