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08日13:51 来源:重庆日报 手机看新闻
康厚明代表:
农民工渴望市民待遇
10年间,城里人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做家务,有钟点工;搬东西,有“棒棒”;生孩子,有月嫂……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拥入城市。农民工,已成为城市肌体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发展,离不开农民工的参与;社会进步,同样需要倾听他们的声音。十八大代表、重庆建工集团第一市政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路面工程处农工班班长康厚明,一直在做这项工作。
康厚明说,这些年,重庆市委、市政府非常关心重视农民工群体,他们的子女可以进城里学校读书,在城里安家可以租住公租房,工资待遇也比以前提高了不少。
赴京参会前,康厚明接连跑了好几个工地,听工友们讲心里话。“大伙儿说得最多的,就是社会保障问题。”康厚明说,尽管农民工的生存环境比以前好了很多,但因为身份问题,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方面与城里人还有一定的差距,还不能完全享受到同等市民待遇。
“我们希望在社会福利待遇上能够实现城乡一视同仁。”康厚明说。
杨大可代表:
加大对农村特色经济扶持力度
多年来,我国人口流动一直是农村向城市“单向转移”;如今,在城乡统筹大发展的背景下,已悄然出现农民返乡创业、城里人下乡创业的新趋势。十八大代表、重庆云阳县双土镇无量村党支部副书记杨大可便是其中一员。大学毕业后,他放弃城市生活回乡创业,带领乡亲们种梨致富,把昔日的穷山沟变成了到处是小洋楼的新农村。
从农村走出来的杨大可,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加快农村特色经济发展。杨大可说,多年来,农村土地分户经营,集约化、规模化程度很低,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村要发展,必然需要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发展特色经济,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特色经济,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才能让农民的日子过得更好。”
“有了土地还不够,还要有资金、技术和有市场头脑的人。”杨大可说,这些生产要素的集聚,需要党委政府出台更多政策,引导城市资本下乡,引导先进技术下乡,加大对农村特色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 (图文由记者何清平、罗静雯、文峰、戴娟、巨建兵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