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激流险滩 知难而进
“美国国会的决定给美国经济和就业带来了损失,美国民众需要一个更好的解释!”华为北美分公司副总裁威廉·普卢默今年10月8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激动而又无奈。
就在当天早些时候,国会情报特别委员会发布了一份报告,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封杀华为公司在美开展业务。尽管这份报告语焉不详,难以令人信服,但在美国国会的强大政治影响力之下,华为公司走进美国的努力再度受挫。
华为受阻只是中国公司国际化进程中遭遇众多挑战中的一个新案例。
“走出去”十年来,中国企业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历经风雨,在残酷的商战中学习在异国他乡生存和成长。
从某种程度上,“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一条苦笑曲线,”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民间投资研究中心主任马光远说。在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政治阻力是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不仅在美国,在德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价值观的差异令一些外方人士对中国企业抱有疑虑,甚至以经济安全和产业政策为由将中企拒之门外。在非洲、在拉美,一些国家也对中国人的做事方式有误解或成见。常加班、重储蓄,这些在中国员工看来再平常不过的事,对一些外籍员工来说却“难以理解”。
而企业走出去的许多挑战也来自自身。
在走出去的企业中,有不少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对宏观形势判断也没能准确把握,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中国企业贸然去美国抄底,结果不少公司遭遇挫败,损失惨重。
走出去的企业大多都努力本地化,但由于国际化时间较短、文化差异等原因,要真正融入绝非易事。
此外,国内一些相关立法的协调、项目决策审批程序的速度,还没能跟上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海外投资保险机制不够健全,使企业难解后顾之忧。融资难,也使不少企业对海外并购望洋兴叹。
不过,办法总比困难多。挫折和挑战挡不住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决心和勇气。
专业机构发布的《中国海外并购趋势2012》报告指出,虽然中国企业走出去遭遇一些障碍,但2011年底并购数量和金额已经分别是2005年的3倍和5倍,“中国作为全球投资人的快速崛起”还将继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