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指引航向 应时而变
“单是会赚本国的钱,不算什么本领。有本领,就要去寻找国外伙伴,占领全球市场,挣外国人的钱。”鲁冠球,这位已在美国投资收购28家工厂的农民企业家,用直白的语言解释了万向集团的国际化动因。
而在国家层面,“走出去”则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升高,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曾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传统加工制造业的利润已经“薄得像刀片”,随时可能被全球产业调整的浪潮淘汰出局。“走出去”找市场、找技术、找经验、找品牌,成为中国企业的迫切要求和中国经济战略的新重点。
2000年,中国领导人把“走出去”战略上升到“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前途的重大战略之举”的高度。
2003年,《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赋予企业更大的境外经营管理自主权,健全对境外投资企业的监管机制,促进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企业走出去,是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一项重要考量。
中国经济的庞大身躯在世界崛起的同时,原油供应的对外依存度从十年前的30%左右上升到55%以上。缺的不仅是油,还有天然气、铁矿石……
以“中字头”为代表的大型央企成为拓展海外资源、确保能源安全战略的先锋。这些中国海外资源供给战略的“操盘手”,摆脱了传统工业化国家“吸血”式的掠夺性开发,探索出了合作发展、互利共赢的新途。
2011年11月的一天,尼日尔总统优素福亲手把产自中石油阿加德姆项目的汽油注入自己的吉普车。中石油尼日尔公司总经理付吉林回忆说:“他很激动,因为那是尼日尔自己的油。”
借助与中石油的合作,这个非洲国家建立起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当然,不只是石油,还有配套的道路、机场、水厂、电力,明显下降的成品油价和新增的数以千计的工作岗位。
截至2010年年底,在资源丰富的非洲,中国累计投资额达400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约130亿美元。在矿物资源丰富的拉美,中国投资从2008年的5000万美元跃升至2011年的101亿美元。
企业“走出去”,还关乎中国整个经济体系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2011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外贸依存度和外汇储备依然处于较高水平,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累积。中国经济贸易项和资本项下“双顺差”造成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内部产能过剩、竞争加剧,外部摩擦增多,压力凸显。
“走出去的确是中国经济战略的一步好棋。在海外投资设厂,产品销售不计入中国的出口项,既缓解了国内产能过剩压力,又可缓解居高不下的贸易顺差和人民币升值压力。近年中国央企和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对外‘资本输出’,缓解了中国资本项目的顺差,总体实现国际收支的平衡。”汇丰集团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简世勋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