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6日13:57 來源:南方日報 手機看新聞
一組組數據道出了廣東歷經綠色轉型陣痛后的效果:從“十一五”至今年上半年,我省共關停污染企業1.8萬多家,火電、水泥等領域的落后產能淘汰總量佔全國的1/6。而自2005年以來,我省單位GDP能耗、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一直處於全國最先進水平,在經濟總量實現從3萬億到5萬億的三級跳,增長超2/3的同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續削減。
區域協調之變:授人以魚更授人以漁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而要讓建設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變為現實,無疑是要讓綠色發展普惠於民。
今年4月,省政府印發了《廣東省生態保護補償辦法》,按照 “誰保護、誰得益”、“誰改善、誰得益”的原則,採用“獎補結合”的方式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縣(市)予以補償和激勵。省財政從2012年起每年安排生態保護補償轉移支付資金,以幫助生態功能區緩解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
如果說生態補償是授人以魚,那麼綠道網和碳匯林的建立,則是授人以漁。
今年4月29日,珠三角綠道網被建設部授予2011年全國人居范例獎。而在兩年前的廣東省委十屆六次全會上,“綠道”這個新概念才第一次被擺上了與會者的案頭。
之后,一場轟轟烈烈的造綠運動隨即在珠三角吹響了號角。至2011年底,繼珠三角2372公裡省立綠道和2828公裡城市綠道全線貫通之后,綠道建設任務再次超額完成,實現“兩年全部到位”的目標——累計建成驛站345個,自行車租賃點373個,新增綠化2763公裡,初步構建省立-城市兩級綠道有機銜接的網絡系統。
綠道網不但成為南粵大地串聯城鄉的綠色紐帶,還給農民就業和增收創造了機會。廣州增城市綠道網建成后,每月有3萬名左右的游客到綠道周邊的“農家樂”旅游消費,使沿線的村集體經濟比非沿線村集體經濟增長快了53.6%……
保護也是一種發展,廣東省從去年起大興森林碳匯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就是有力印証。根據規劃,廣東將利用4年時間(2012年-2015年),完成500萬畝的荒山荒地造林,更新改造1000萬畝疏殘林。
“通過實施森林碳匯工程,既保護了鄉村生態環境,又為農民謀了福利,為國家貢獻了碳排放抵減資源。”廣東省林木種苗管理總站副站長吳瓊輝說,廣東省碳匯林業融資重要平台——廣東碳匯基金亦於去年成立,首筆廣東長隆集團1000萬元捐款造林1.3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