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必耀: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十八大專題報道--人民網
人民網

田必耀: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

2012年11月12日15:56    來源:檢察日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字號

“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首次出現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以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黨的十八大報告再次宣示,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並強調“積極發展黨內民主,增強黨的創造活力”,“健全黨內民主制度體系,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

鄧小平曾說過,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

黨的十八大報告宣示“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並強調“積極發展黨內民主,增強黨的創造活力”。

10年來,隨著公推直選、差額選舉、黨員主體地位彰顯、黨務公開等熱題步入政治生活,無論是制度建設還是政治實踐,“黨內民主”基因已經融入黨的生命和使命之中,其蓬勃的民主活力已激蕩出深遠的效應。

■公推直選逐步推廣

歷史定格在2003年12月7日。這一天,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木蘭鎮開全國之先河——直選鎮黨委書記。時任該區區委書記的李仲彬直白地告訴大家:“誰當鎮黨委書記,廣大黨員說了算!”除了在外打工一時回不來或是臥床不起的黨員外,全村639名黨員早早趕到選舉會場,傾聽黨委書記候選人劉剛毅和李勇“決一雌雄”的演講。然后,那些布滿老繭、尚留泥土氣息的手庄重地投下選票。

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由直接選舉產生的試點此后不斷被復制,成為黨內民主一大亮點,獲得制度的推導。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明確要求“逐步擴大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直接選舉的范圍”。2007年10月17日,在黨的十七大新聞中心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中組部副部長歐陽淞透露,5年來全國有300多個鄉鎮開展領導班子直選試點,其中在提名階段實行“公推”,即組織推薦與黨員推薦相結合產生候選人的做法,已得到普遍推廣。

黨內基層民主選舉正在全國范圍內逐漸推行,公推直選試點帶來的鮮活經驗,為修改黨章提供了實証依據。黨的十七大報告確認了基層直選試點成果,並提出“推廣基層黨組織領導成員由黨員和群眾公開推薦與上級黨組織推薦相結合的辦法,逐步擴大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直接選舉范圍”。

在“公推直選”擴容提質的民主實踐中,“南京模式”成為全國的樣本。2009年8月底,南京市的363個城市社區全部採用公推直選方式選出黨組織書記、副書記和委員。此舉得到了中組部的肯定,並直接影響中央決策。2009年9月,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逐步擴大“公推直選”范圍。

“公推直選要過九道關,經過廣泛的報名后,參選人將駐點調研,參加公推大會,接受黨員和群眾代表的提問和辯論,然后是黨工委票決,最后是選舉大會”。南京的8萬余名黨員、近270萬群眾共同演繹大規模直選。2010年5月,南京806個村通過公推直選的方式產生村黨組織領導班子。加之上一年全市363個城市社區的實踐,南京成為全國首個在村和社區基層黨組織全面實現公推直選的城市。

專家認為,直選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由少數人在少數人中選人”的機制,增強了黨的凝聚力。調查表明,在基層黨委直選中,黨員參選率超過85%,黨員群眾對“直選”做法滿意和基本滿意率達94.7%。

黨的十八大再次提出:“擴大黨內基層民主。”可以預見,基層直選之路將越走越寬。

■差額選舉的演進

縱觀十年黨內民主演進的歷程,差額選舉無疑彰顯了黨內民主的深度和廣度。民主和民意的基因,不僅體現在基層黨組織的選舉中,也融進了十七大“兩委”(中央委員、中央紀委委員)的產生過程。

據報道,從2006年7月到2007年上半年,中央先后派出60多個考察組赴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發放3萬多張民意調查表。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基層群眾中如此大規模地檢測十七大“兩委”提名人選的民意“指數”,這在黨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資料顯示,“差額選舉”首次出現在黨的十三大,此后,中委和候補中委的差額選舉比例最多時超過10%,后來差額比例統一為5%。而十七大“兩委”選舉差額比例都超過了8%,在十七大代表選舉中,差額比例達到15%。十八大代表選舉中,差額選舉比例更是超過15%。

這些變化,以及從去年10月以來,江蘇、黑龍江、廣東、湖南等地省委常委以差額選舉方式產生,顯示了黨內民主再一次得到深度推進。

分享到:
(責編:楊麗娜(實習)、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