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昭
认清经济回暖“成色” 夯实企稳回升基础
在宏观经济政策发力和国际大环境改善的双重作用下,三季度中国经济显现出“稳中有升、稳中向好”的积极变化,但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仍较多,企稳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
多数指标趋于改善 经济的活跃度增强
三季度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好于二季度、好于上半年,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表现在: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四大指标一致向好,速度、结构、效益同向改善,企业景气度提升、信心增强、预期向好……
特征之一,经济扭转了前2个季度持续下滑的态势,同比、环比增速均稳中有升。三季度GDP增长7.8%,分别比一、二季度回升0.1个和0.3个百分点。从环比增长情况看,提升势头更为明显。剔除季节因素的影响,三季度环比增长2.2%,与一季度环比增长1.5%、二季度环比增长1.9%相比,明显有所加快。
特征之二,就业市场继续保持稳定。解决就业问题是经济增长的主要目标之一,数据显示,前3季度城镇新增就业继续增加,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同比增加525万人,增长3.1%。
特征之三:企业去库存化成效明显,工业品市场供求关系有所改善,为下阶段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较大规模的产能过剩是工业企业面临的普遍难题。
今年以来,国内外市场的硬约束和调结构、转方式的政策要求,迫使企业不得不适当压缩产能、大力促销以求生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增幅从3月末的8.8%、5月末的7.1%下降到8月末的5.7%。与此同时,反映工业品市场供求关系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也一改长时间持续下降的局面,呈现出环比价格上升、同比价格降幅缩小的新变化。
特征之四,国际市场暖意渐浓,我国对外贸易渐见起色。从国际市场来看,主要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经济向好的地域在扩大,从最初的美国星星之火逐步扩展到欧盟、日本;二是经济好转的领域在拓展,从金融市场的企稳到经济止跌回稳、投资消费出口升温以及就业市场的改善。
与此同时,从反映我国出口先行状况的指标来看,工业出口交货值尽管总体增速不高,但连续3个月加快,7-9月分别增长2.5%、3.5%和5.9%;制造业新出口订单指数7-9月分别为49%、50.2%和50.7%,逐月回升,连续2个月重回50%的景气临界点以上。
此外,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居民收入增长的加快,从另一个角度,也印证了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状况的好转。其中,财政收入增速从1-3月的6.9%、1-6月的7.5%加快到1-9月的8.6%。
转型升级仍在爬坡 稳定增长不宜追高
从四季度经济走势来看,尽管还存在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同比增速甚至不排除由于去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而出现回落,但总体来看,继续保持稳定向好的可能性较大,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可望如期实现。
有利的方面,一是稳增长的政策效应仍在持续显现,基础设施投资持续发力,房地产、汽车等支柱产业稳定较快增长,以网络为依托的新经济增长点正在逐渐形成。
二是在目前的政策环境下和经济增长区间内,增长的结构在改善,增长的质量在提升,增长的可持续性在增强。公款消费得到有效抑制,节能环保意识空前增强,市场在经济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显现,经济增长更加实实在在,增长基础的稳固性在增强。
三是国际市场回暖迹象更加明显。美国、欧元区、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尽管总体经济增速仍然偏低、势头仍较弱,但基本都走上了持续增长的轨道。其中,美国经济环比折年率,一、二季度分别增长1.1%和2.5%,三季度预计增长2%;日本经济一、二季度环比增长1%和0.9%,三季度预计环比增长0.6%;欧元区一季度环比下降0.2%,二、三季度环比分别增长0.3%和0.1%。
不利的因素,一是内需增长动力仍然偏弱,消费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不足。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5.9%,与去年同期55%的水平相比,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如何拉动居民消费,弥补公款消费下降的不足,提高居民收入、增强有效购买力是重点之一。今年以来,尽管城乡居民收入依然保持较快增长,但相比去年同期而言回落明显,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8%,回落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9.6%,回落2.7个百分点。
二是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仍较大,突出表现在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产值有增长但利润稀薄。
三是世界经济仍存在较多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一方面,美联储削减量化宽松政策已箭在弦上,不可避免地将对国际债券市场、外汇市场以及资本流动产生一定的冲击,尤其是对新兴市场的影响将更为明显;另一方面,与多数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有所加快的格局不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普遍乏力,经济增速明显低于前几年;四是9月份工业、投资、消费等部分经济数据走势有所回调,四季度经济走势如何尚待观察。
无论从我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特征、现阶段资源禀赋的支撑条件来看,还是从保就业、保稳定、确保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要求来看,下阶段保持7%-8%左右的经济增速都是合适的、可接受的。
目前离年底只有2个多月的时间了,由于经济增速不及预期目标,一些地方甚至提出了“大干四季度”的口号,这是需要特别加以注意和防止的。不以GDP增速高低论英雄、着力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是新时期新政府的新要求、新理念,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符合时代特征、顺应民意民心的必然选择,决不能重走“不顾客观实际、盲目攀高求快”的老路,各地制定明年经济发展目标时要更加符合实际,为经济转型升级预留空间。当前重在要认真落实好中央已出台的各项政策,完善细化配套措施,使政策尽快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此外,企业要转变观念,顺应市场环境的变化,苦练内功,浴火重生,而不能坐等外在大环境的改善,寄希望于新一轮刺激政策。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靠创新谋发展、向质量要效益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家统计局网站)
提高经济内生增长能力
在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政策措施推动下,中国经济基本面有所改善,三季度经济运行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如何把好的势头保持下去?怎样让改革的红利进一步释放?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四大要求,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一剂“强心针”。
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以政策兑现为目标,毫不松劲抓落实;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抓手,继续深化改革;以塑造竞争新优势为导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为准则,做好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等四大要求。
“这些要求基于对当前经济形势非常清醒的判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从目前看,中国经济运行整体向好,但是基础并不稳固,特别是在经济内生增长能力的形成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会议明确进一步抓好政策落实,深化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既是着眼当前,又兼顾长远,非常重要。
数据显示,三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7.8%,较上季度反弹0.3个百分点,呈现稳中有升、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认为,经济回升,离不开今年以来政府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推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年中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密集出台了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信息消费、加快中西部和贫困地区铁路建设、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等一系列措施,为经济平稳运行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给社会和市场带来积极地预期和信心。
“然而,从相关数据也看出,投资超过消费成为经济第一拉动力,可见经济依然属于靠投资拉动的固有发展模式,未来调结构、促改革任务艰巨。”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
张立群认为,政府的投资活动发挥很重要作用,但企业发展的动力还不够强劲。下一步,除了应让政策措施尽快“落地”,稳定来之不易的积极向好的市场预期与社会信心外,更重要的是用改革的办法调动市场力量和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的积极性,为企业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包括通过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场环境,改善“玻璃门”“弹簧门”现象,转变发展方式等。
“在宏观稳住的基础上继续放活微观,引导企业提升自身能力和发展水平,整个经济增长的基础必然稳固。这些,都需通过改革的办法来实现。”张立群说。
就在不久前,国务院常务会议修订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缩小核准范围,把投资决定权更多留给企业。至此,新一届中央政府已在半年多内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21项。
中国国际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张其佐认为,从已经推开的包括简政放权、贸易投资便利化、利率市场化等一系列改革可以看出,继续推进市场化是本届政府改革的方向。可以判断,下一步将有更多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的改革措施出炉。
此外,张立群认为,从国务院常务会议还可看出政府对经济长远发展的考量。“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和政策到位,可以推进消费结构升级和新型城镇化等,扩大内需增长潜力,扩大经济结构变化带来新的增长空间,为未来发展奠定更广阔的基础。”他说。(半月谈网,记者 张辛欣 王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