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竞争性选拔的初衷是扩大选人用人的视野,也确实有一大批优秀干部在这种机制下脱颖而出,但不可忽视的是,竞争性选拔并非十全十美,如果在选拔干部时“唯分定人”,搞成“选秀”、“作秀”,就可能把社会注意力过多地吸引到干部选任上,既伤了那些有实绩、有能力的干部的心,也容易助长干部队伍的浮躁情绪。(8月6日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以“选拔干部不可唯分定人”为题,关注干部制度改革,凭客观的事实和深度的反思,表达深化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引发专家和民众热议。必须要承认,没有任何一种制度可以做到十全十美,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发挥制度的最大作用。如今,某些地方干部选拔中出现的“唯分是举”,已然成了选拔之痛。大家都明白,高分并不代表高能,对此,民众对国民教育诟病最多,对高考制度也有质疑。问题是,在目前,考试是最为公平公正的选拔方式,分数的刚性,自然极易成为选拔的主要依据,当然了,选拔方为图便捷,也极易成为唯一的依据。
“唯分是举”当然不对,还需要看重德才,可是考量才德,很难量化,不易操作,人为干预性大,因而实际操作中往往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所谓竞争性选拔干部,就是由过去的“伯乐相马”转变为“赛场选马”,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把干部人事管理摆到桌面,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在阳光下运行,通过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方式,使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有本事、作风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干部脱颖而出,在好中选优,优中选强,进而营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据不完全统计,从2008年到2011年,全国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干部有32.8万人,较5年前增长56.2%。2011年各省区市通过竞争性选拔的厅处级干部,占提拔干部总数的30.7%,中央的部委办达到46%。
凡事总是有利有弊,事实证明,所选干部并非想象的那么优秀,“高分低能”者有之,心浮气躁的“考试专业户”有之。这与一些地方和单位在干部选拔中片面的“以分取人”有关,也与一些地方和单位片面理解干部年轻化有关。
从人才成长规律看,人才是多样性的,这就决定了选拔干部的方式也应不拘一格。有的干部重实干轻“应试”,这样的干部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提拔重用;有些干部“大器晚成”,也要给他们提供机会。总之,竞争性选拔的方式方法需要改进,只有科学设置资格条件和考试办法,选拔出德才皆备的干部,才能让广大干部群众心服口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