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这是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一个伟大转折。期间发生这样一件事,至今读来仍令人感动、感慨。
一次,邓小平路过商(城)南黑河村,住在一个老乡家。老乡说,前一天解放军在湾子里打土匪,把他的牛牵走了。邓小平问他是怎么回事。老乡说,牛原先是土匪抢走的,解放军一打,土匪扔下便跑,就让解放军拾到了。等老乡去认领时,队伍已经走远了。邓小平答应帮老乡调查。第二天,邓小平他们翻过九峰尖大山,走进金寨县地区,在关庙乡胭脂长岭岗宿营时遇上了工作队陈科长。恰巧就是他们前一天在黑河剿匪,并且确实牵来了一头牛。邓小平马上叫他们把牛送还老乡,并对他们说:“你们怎么不去想一想土匪的牛是从哪里来的?凡事一定要多动动脑筋,对群众有利的就做,否则就不做。一切行动都要以维护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在新区工作,尤其应特别注意这一点。”
平心而论,对邓小平来说,给群众还牛只是一件比芝麻还小的“小事”。然而,这却是他想群众之所想,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最好见证。群众是由一个个人、一个个家庭组成的。关心群众利益,必须落实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群众,特别是要认真处理利益受到伤害的群众的要求。邓小平给群众还牛,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想想看,当年,人民群众为什么要“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人民群众为什么要推着独轮车,带着煎饼大葱支援前线,就像陈毅元帅所说的:“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赢得革命的最后胜利,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把关心群众利益看成是实现革命目标的阶梯和基石,在干部与群众之间建立起鱼水关系,凝聚起解放全中国的磅礴力量。
也正因如此,早在革命战争年代,邓小平就曾经作过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说“人民是一切的母亲”。到1982年,他在为英国培格曼出版社出版的《邓小平文集》所写的序言中又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无不体现了党与人民的血肉相连,让我们从中醒悟到: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都是我们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而离开了人民群众,我们党就会像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安泰离开大地母亲一样,立刻败下阵来。
在这个意义上说,重温邓小平给群众还牛,也再次启迪我们:群众可靠,群众可敬,群众可爱,群众可亲。对于今天的党员干部来说,不管客观环境和条件怎样变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越是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越要保持“人民是一切的母亲”这种赤子情怀;越是在实现中国梦的“决定性阶段”,越要保持“给群众还牛”这种赤子之心,想群众之所想,把群众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惟有如此,我们党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