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理解这句话,他在痛惜魏征的同时,也在告诉人们不同的“镜子”有不同的用处。所以“照镜子”之前要先“选镜子”。
“选镜子”也是一门学问。镜子选得好、选的对,才能真正反映出现实的问题。照过哈哈镜的人都知道,无论你什么身材,什么脸庞,在哈哈镜面前都是一副“肥头大耳”的摸样。哈哈镜看不出事物的真相,所以要想“正衣冠”,就绝对不能选哈哈镜来照。
现实中,党政干部把人民群众当做镜子,特别是把群众的意见当做镜子,的确可以知得失。但是领导干部下基层问计于民,必须要亲自“选镜子”,而不能拿地方干部给安排好的镜子来照,因为安排好的镜子,很有可能就是“哈哈镜”,让人看不到真相,只是会博得自己哈哈一笑。
而实际上,上级领导检查,很多依然是提前计划好了线路。特别是有些地方在领导经过的线路,可以说是“黄土铺街,清水洒道”。更有甚者,在领导的必访之地提前安排了很多干部“扮演”群众,当起了“群众演员”。回答领导问话,只会说一些歌功颂德的好话,这反映的不是民声,而是官声。领导又怎能做到听民言、察民情,做到问计于民呢?
所以,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下基层检查调研,必须打破常规,亲自“选镜子”,检查哪里,自己随时决定。特别是要学会检查调研的“三十六计”,像“声东击西”、“暗度陈仓”之类的计谋,要灵活应用。不按照下级的安排,才能避免被下级牵着鼻子走。
当然,“照镜子”也不要忘记“擦镜子”。有过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镜子用一段时间,就会落上一层灰尘,让镜子变得模糊不清。所以必须要时常的擦镜子,让镜子永远锃亮。“擦镜子”一是要正本清源,扫清人民群众的忧虑,让群众敢于说出真心话、敢于提出好意见。“擦镜子”特别是要杜绝让说了真话、提了意见的群众被某些胆大妄为的“灰尘”给“秋后算账”。
二是要“正衣冠”,把群众的意见当做镜子,最主要的是根据群众的意见,改变和完善施政方针、施政方法,做到让群众满意。群众不满意的施政,就没有达到“照镜子”以“正衣冠”的目的。镜子要常照,这样才能时时的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并进行时时的修正,以防工作跑偏、群众不满。照完镜子让群众满意,群众这面镜子才会变得更加明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