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一份副厅级干部的任前公示,让31岁的共青团银川市委书记位西北骤然成为了舆论焦点。原因是公众质疑:这位1982年出生、18岁中专毕业后就参加工作的青年干部,到底有着什么样的特殊才能、什么样的深厚背景以及什么样的传奇境遇,能让他走上副厅级领导干部的岗位?(人民网)
一如既往,媒体的关注和网友质疑的又一次将这位新提拔的年轻领导干部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真是让他想不出名都难。笔者注意到,从张辉到冯军全,从周森锋到焦三牛,近年来,经媒体曝光并引发公众质疑的年轻官员不在少数,但事实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靠自身的努力获得的提升,而绝非所谓的“富二代”、“官二代”。正如上述报道中的位西北,网上对他的质疑铺天盖地,但据记者调查发现,其父亲原本是一名普普通通乡镇干部,而其母亲也只是一位老实巴交的农村妇女,仅此而已。
为什么舆论对年轻干部总有“逢提必疑”的非理性心态呢?笔者以为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陈旧意识,认为年轻干部资历尚浅,对自己缺乏约束,对事业缺少担当,必然难挑重任;二是吹毛求疵的苛求意识,热衷于用“放大器”看待年轻干部身上的问题;三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嫉妒之心,习惯于用“计算器”对比自身的职级和待遇。于是我们看到只要有年轻官员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中,很快便会有心存“正义”的网民为其打上“官二代、富二代”等一系列的负面烙印。
毋庸置疑,媒体的关注、网民的监督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党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迫切需要。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选人不公、用人失察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理性的看到关注和监督是柄“双刃剑”,尤其是在“水深火热”的舆论重压之下,处理不当便很容易扼杀年轻干部的成长,更不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事实上,“年轻”是富有激情、充满活力的标志和象征,而党事业注定需要新鲜的血液和新生的力量。因而,笔者以为,一方面媒体和公众在面对更多年轻干部走马上任之时,切莫急于打压和质疑,而应消除保守思想、嫉妒心理和偏激情绪,用理性思考代替挑刺问责,多点理解宽容,少点求全责备,为他们营造出相对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另一方面,各级组织人事部门也应遵循年轻干部的成长规律,牢牢把握和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降低门槛”但不“降格以求”,既让更多年轻干部崭露头角,施展作为,也令关注的各方心平气顺、理解信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