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是什么?指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以“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等引发人的喜怒哀乐、增强人际关系的相处之道。应该说,正常的“人情交往”,不仅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而且它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协调着人际关系,有利于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亲情,对于社会的安定、和谐有积极意义。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人情交往却成了一种包袱、一种负担。由于一些人受我国传统的人情观、面子观的影响,在人情消费中大操大办,不断加码,除去婚丧嫁娶的“传统项目”之外,上学、开张、买车、谢师、生日等都成了请客的由头,几乎是“逢事必请、逢人就请”,不少人碍于情面,觉得“人情大似债,头顶锅盖卖”,日子再紧也要随份送礼,不能怠慢,令人苦不堪言。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有些党员干部在“人情风”中随大流,既有面子讲究,更有利益驱动。他们送的少、收的多,不但没负担,反而得实惠,使得正常的人情交往掺入了许多不健康的因素,功利色彩也越来越浓,甚至超出了人情的底线,即:以人情为名,行贪腐之实。
也就是说,人情是人与人之间纯粹、美好、质朴的情感,而沦为“腐败幌子”的人情所附带的种种消极属性已然扭曲了人情的原貌。试想,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如果一个党员干部没有重要的职务在身,没有可以“创造”利益的权力,变着花样的“人情交往”还存在吗?那些能够主动预约他们吃喝玩乐的人,那些能在年节和平时大包小包甚至现金送上门的“贵宾”,那些“甘愿”委身于他们的床第之上充当情妇和二奶的,有几个是冲着“人情交往”来的?
也正因如此,汪玉凯在访谈中介绍,近年来,党政机构确实滋生了一些享乐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奢靡之风,即“四风”。这“四风”毒化了社会,给社会的人情交往带来了极大负面影响。如果不从根本上遏制“四风”蔓延,不约束公权力,作为弱势群体的公众,为了个人或者家庭一些最基本利益的实现,也要被迫进行人情交往。这种交往会给他们精神上、经济上造成极大的负担。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认为“四风”是人情交往泛滥的罪魁祸首和元凶。
笔者非常赞同这一观点。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纵观现实社会,为“情”所困者的不乏其人,“情”令智昏的教训不绝于耳。所以,“四风”的滋生,与不正常的“人情交往”泛滥有着天然的联系,要从源头上杜绝、彻底刹住“人情风”,必须从遏制“四风”抓起。通过彻底的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来涤荡“四风”,重塑党员干部的“人情观”,以此防范因人情而产生的腐败,营造健康的人际交往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