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陈继儒先生在《安得长者言》中忠言劝解世人:“贪贫相近,做人切近”。“贪”与“贫”,从两个字的字形一看便知,十分“相近”,但陈老先生所说的“相近”,其实还有其更深层次的含义。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贪”与“贫”两字之间,其实就那么一小点的区别,一旦抹去那一小点的区别,“贪”字就极易变形为“贫”字,即贪得无厌的结果,常常并非富有,到头来却是一贫如洗,甚至“贫”得连生命都保不住。
俗话说:“难耐清贫莫为官。”淡泊而志明、贫贱而不移,是对每一位党员干部思想素质和道德追求的真实考验。纵观历史,青史标名、流芳万古者,大多数都是两袖清风、一身正气,都能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也挡得住诱惑。正如革命先烈方志敏同志说过的,“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坚守清贫,本应是每一位党员干部的执政本色,而在我们现实当中,从古至今,坚守不住清贫,忍耐不住寂寞,抵挡不住诱惑,贪图享乐者有之,身陷囫囵者也有之。清朝乾隆皇帝宠臣——和珅,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手握重权,贪赃枉法,横行一时,结果入狱,贪污的八亿两白银被查封充公,落得个身陷囹圄、倾家荡产;建国初期的张子善、刘青山……居功自傲而“贪”,结果也未能因对革命有功而被赦免,连性命都搭进去了,可谓贫得无法再贫;改革开放大潮中的陈希同、成克杰、陈良宇、刘铁男等一大批高官,拿着党和人民给予的权力作权钱交易,有的被判入狱,有的畏罪自杀,有的依法处死……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笔者认为,真正让一个人满足的,并不是经济富足,而是“精神满足”。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坚守清贫,虽然并不是要去重温“吃野菜、啃皮带”的贫寒岁月,更重要的是要不忘革命本色,精神上的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必须时常给自己打“预防针”,堵住每一个贪欲的缺口,坚守高尚的道德情操,远离贪欲之害;必须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为官,以奉公守法、廉洁自律的良好形象立足于岗位,自觉以“不贪为宝”,拒“贪”之门外,留终生清白于世间,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