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6日,贵州遵义县小学生肃立道路边迎接汪策灵车。当日,在贵州省遵义县,数万群众聚集在白锦南街,悲迎在四川雅安抗震救灾中不幸遇难的志愿者汪策骨灰“回家”。据介绍,4月22日下午汪策在前往芦山地震灾区送药的途中被巨石击中,不幸身亡,被誉为“最美志愿者”。(据人民网)
25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墨子就提出“兼爱”、“ 非攻”等观点,创立了影响深远的墨家学说,博爱也就成了后世无数仁人的不懈追求。现代的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20世纪80年代中期,民政部号召推进社区志愿服务。自此,志愿者开始出现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形成了一道鲜艳的风景。
一只手,一颗红心,是中国志愿者的标志。我们不会忘记,在汶川地震中,超过170万名志愿者奔赴灾区,那一顶顶印着心手相依图案的“小红帽”,汇聚成了一支感动中国的大军,2008年因此被称为“志愿者元年”。在随后的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再到芦山地震,他们再一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令人感动,催人泪下。
奉献,是志愿者精神的第一位,也是友爱、互助、进步的基础。它不只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幸福。很多人时常在话里话外抱怨,工资太少、工作太多、要求太高......在索取与奉献之间,我们在意更多的,是回报。因为自身利益,这无可厚非,而且从公平的角度讲,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了,就会有回报。
为什么如汪策一样的志愿者被大家推崇,根源在于奉献是不计回报的付出。正常人都知道,抗震救灾第一线就如枪林弹雨的战场,随时会发生各种意外,作为医药公司员工的汪策还是去了,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女儿和双腿的廖智穿着假肢去了,还有众多和她们一样的普通人,冒着生命危险,在同胞最需要的时候,他们来了,在国家力量进入灾区时,很多人走了,因为“不想给灾区添乱”。
在“志愿者致交通拥堵、给灾区添乱”的背后,我们更应该引导,而不是批评。在这些志愿者之中,大多数是没用经过培训和登记注册的,诚然,他们无法承担技术性强的救援工作,但他们有一颗视人如己的爱心;他们没有严密的组织,但他们有共患难的热情。
在芦山地震中,志愿者的是是非非,给党和政府提出了新课题,志愿者的精神必须发扬,志愿者的热情必须保护。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完善志愿者的注册、建档、培训、管理等工作,做好志愿者参与各项工作的组织协调,并逐步将志愿者团体的构成,由社会人员向专业技术人员过渡,真正让志愿者精神成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不要让志愿者流汗流血在流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