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电视剧,抗日英雄徒手撕鬼子,这位勇士竟然将日本兵不偏不倚地撕成了两半,鬼子血肉横飞,英雄凛然一笑……”“还有些电视剧中,鹰爪功、铁砂掌、绣花针,很难想象抗日队伍中的这些武林高手,可以凭借功夫与侵略者的机枪大炮相抗衡。武林奇侠们个个以一敌十,飞檐走壁,白刃杀人,无所不能,弹指间鬼子灰飞烟灭,手榴弹炸掉天上飞机,飞刀消灭地面重炮,再低劣的武器,到了英雄手中都变成了神器……”这是日前央视《新闻1+1》专题节目“‘抗日剧’可以这样拍?”中对目前影视剧拍摄的抗战题材中恶搞、戏说这样的娱乐化倾向的评论。
前年,广电总局就曾发出通知,对在影视剧拍摄中表现抗战、对敌斗争等内容时,脱离历史真实和生活实际,没有边际地胡编乱造,将严肃的抗战、对敌斗争娱乐化的倾向提出过严肃批评。然而,时至今日,“抗日剧” 这种严重的娱乐化倾向,这种粗制滥造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这确实到了该认真反思的时候了……
的确,看一下目前荧屏上播出的这类题材的影视剧,这种过度娱乐化甚至向消费化方向发展的倾向,已经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前不久,《人民日报》曾就“抗日神剧”发表点评,指出:尽管没有谁规定抗日题材文艺作品只能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讲述,但毕竟离那段切肤之痛的历史相去不远。我们的胜利是用巨大的牺牲换来的,这是我们认识那段历史的基本理性。现如今,抗日题材电视剧悄然卸下了宣传教育的包袱,变为纯粹的娱乐品,自是有它内在的逻辑,但这种自我解放也确实够彻底的,连基本的公共理性也置之不顾,血肉之躯铸就的抗战精神在“神剧”中已被空洞化和游戏化,变做掩护暴力刺激的一张虎皮。
其实,影视文化艺术创作中这种“泛娱乐化”倾向,不过是当今文化领域“娱乐至死”精神的一种折射。这使人想起文化学者对当今“电视文化”所造成的文化“娱乐化”泛滥的批判。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是世界性的。譬如说,我们现在是通过电视剧学习历史,而历史却仅仅是作为戏说、也就是作为娱乐而存在,消灭历史的方式再也不可能有比这更加彻底的了……这表明,文化即娱乐日渐成为新的约定俗成,只有娱乐才是文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并不是说娱乐和文化一定势不两立,问题也不在于电视展示了娱乐性内容,而在于电视上的一切内容都必须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如果“除了娱乐业没有其他行业”——到了这个地步,本来意义上的文化也就荡然无存了。
我们知道,“抗日剧”的创作,主要表现的是革命历史题材的重要内容,它反映的革命斗争是复杂的、艰巨的、严肃的,它要在所展示的矛盾冲突中揭示出正义的力量战胜邪恶力量的趋势,反映出人类历史发展的本质规律。这就要求“抗日”题材的电视剧所呈现给观众的内容,应该是历史的、真实的,如果用娱乐化的态度,以娱乐化的方式处理严肃的、复杂的“抗日剧”,甚至剧中出现什么“个个都是身怀绝技,什么‘铁砂掌’‘鹰爪功’都派上了用场,不但日本鬼子被打得屁滚尿流,就连那些枪炮也不在话下”,这种廉价的乐观主义、廉价的英雄主义,可能让观众愉悦一时,却是浅薄的自我满足、愉悦。
“抗日剧”担负着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文艺职责,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和精神认真对待。这种“抗日剧”毫无底线的“娱乐化”倾向,当休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