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第一批先行取消和下放71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这表明,在机构调整的基础上,国务院职能转变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新华社)
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权力越是集中,留给权力“寻租”的空间也就越大。那些所谓的人治,失去了制度约束,自然也为贪污腐败埋下伏笔。
现今我国存在“层层审批、公章围城”现象,由于项目“审批表”、贷款“审批表”等一系列种类繁多的“审批表”的审批权和财权等长期集中在中央部门手里,地方申请项目需要“跑部进京”,部分大项目更需要几个甚至十几个部门盖章协调,偶有未经批准的,就难免要被“挡驾”,这导致不少人找关系、跑项目、争贷款、“跑部(步)钱(前)进”,进而衍生了驻京办、联络处等一系列外设机构,很大程度上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群众心里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这种“跑部”和“审批”,以行政权力为特征,衍化成了一种“寻租”机制,成为滋生腐败和钱权交易的温床。但是,多一个庙就要多几尊神,多一个菩萨就要多一柱香,毕竟要磕头送礼,费时费事。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腐蚀剂。其实质,是形成一种中国特有的“官场经济”。
怎样才能根除官员“权力寻租”的滋生“土壤”?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政府要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将该管的管好,将不该管的放下。转移有关行政审批事项与管理职能,打破与科学发展、市场经济、法治精神不相适应的行政权力配置格局和政府部门利益格局,充分发挥各类社会主体的作用,构建行政管理、社会自治和公众参与相结合的综合监管体系,以释放民间活力、加快实现“小政府、大社会”,形成领先的制度优势。通过改革,解决政府权力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弥补“缺位”,隔断“越位”,纠正“错位” 。
但是政府在“瘦身”的同时,也要注重“健身”,切实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把该管的事情管好。而对于那些不该管的事情,政府要坚决放掉,减少对企业和百姓的束缚,激发起市场和社会的活力。只有简政放权,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才能健全部门职责体系,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政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注入不竭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