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厉行节约狠刹公款吃喝风,而广东一些国企在宴请官员时,将聚餐地点改在了单位食堂。据悉,这种公务宴一般“隐藏”于单位食堂的包间内,席上龙虾、刺身一应俱全,多款名贵洋酒任饮,最后结账还是用公款。为了掩人耳目,喝茅台时把商标撕下来,或者把茅台酒倒进矿泉水瓶,同时严禁任何人在席间拍照……(新华网3月28日)
一段时间以来,中央出台了严厉的规定,下决心治理公款吃喝和公务消费。不可否认,中央的“一级做给一级看”的办法的确使公务消费,特别是公款吃喝有了较大的收敛。然而,当人民群众为这项利国利民的好“风向”拍手叫好的同时,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也屡屡传来,诸如:公务接待转入“地下”,喝茅台要“撕掉标签”,甚至把酒倒进矿泉水瓶,宴会期间严禁拍照等等,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什么叫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什么叫做“没有办不到、只有想不到”。
相比而言,这样的“挖空心思公款吃喝”与其说是“低调行事,规避风险”,倒不如说是“心存侥幸,逃避检查”甚至说其“无视规定,挑衅中央”也毫不为过!至于坊间传言“中央整治公款吃喝致消费低迷,让“发改委担心市场”虽然后来被指责为“标题党”断章取义,但就算是“真的”也绝不能成为纵容或者放任公务消费“隐姓埋名”或者“转入地下”的借口!因为对于任何一个走“法制道路”的国家,“公务吃喝盛行”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影响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颗寄生的“毒瘤”,不下决心去除,迟早会“拖累政府,殃及国家”!
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规定自实施以来,有多少地方采取这样的“猫鼠游戏”来糊弄上级,欺骗群众,我们无法统计。但是有一句话叫做“纸里包不住火,雪里埋不住死孩子”,在信息传播异常发达的今天,做了任何违法乱纪的事情想“隐瞒”起来不被人发现,几乎是“不可能的”。忽然想起一个成语故事叫做“掩耳盗铃”,说一个贼人掩住自己的耳朵偷盗别人家的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想当然”的听不见。那在中国逐步走向开放、走向民主、走向法制的过程中,类似这种“欺上瞒下”的做法何尝不是现代版的“掩耳盗铃”——无视现实、“自欺欺人”?
坦率的说,整治“舌尖上的腐败”并不是靠喊个口号,搞个活动,刮阵“旋风”就能解决,特别是改变一个几乎已经深入国人“骨髓”的观念和习惯就更非易事,类似问题除了要“发现一起,处理一起”严加惩治外,更需要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的不断跟进和完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到那时,“特权意识”被取消,“珍馐诱人,食之正当;茅台好喝,取之有道”,什么事都要“走正途、按规矩”光明正大的“摆到桌面”上进行,那些“藏着掖着,偷偷摸摸”进行“地下活动”还会有“市场”吗?自不用说。(孟宪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