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哈尔滨市举行环卫系统公开招聘人员培训结业式,448名面向全国招聘的事业编制环卫工人正式走上清扫保洁作业一线。据了解,本次公开招聘最终录取的448名环卫工人中共有7名研究生,培训结束后他们将正式走上环卫工作岗位。有研究生表示:“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1月14日《新华网》)
“死也要死在编制里”,话说到这份上,可看出一个普通年轻人对“编制”的渴慕之情。这是一种悲壮的委身,仿佛为了收获一个编制可以赌上自己的人生;这也是一种爱怨交织的死守,为了赢取编制而不惜执着到地老天荒。
每年超过100万的国考队伍,以及隐现于其中的那些屡败屡战的超级考霸们,也许足以证明“死也要死在编制里”不仅仅是一种极而言之的姿态性表达。王洋们正在以实际行动,展现他们生命不息、追寻不止的决绝与毅力。如果说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中国梦”,那么他们的“中国梦”就是一个编制之梦,一个走向体制内的梦。
人都是理性的,有怎样的思想有怎样的行动,都是综合分析得出的结论。当前全社会的年轻人为编制痴狂,编制这个东西已经失去了他本身的价值。
编制究竟是什么?当然它不代表你将拥有的一切,但他足以让你过上安稳的生活,有足够的社会地位。在我们这个社会编制外和编制内的差别常常是惊人的,一方面是社会保障的缺失,另一方面却是体制内部门的“过度”保障。干着同样的甚至是更多的事情,后者几乎拿到政府所有的公共福利,而前者只能充当楚楚可怜的“局外人”,痛心疾首,却又不免心旷神怡。
真正的问题在于社会公共服务的不公,王洋们只是害怕在编制外的漂浮与不安。高端人过度集中于公职部门,但急需人才的中小企业却遭遇了“用工荒”,致使人才供需结构不均衡,最终可能导致个人的最优选与社会的最优需之间的不匹配,造成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带动国家腾飞的重要岗位上没有专业性的高端人才,“中国梦”怎能实现?莫让编制的铁饭碗砸碎了“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