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李克强、王岐山等多位中央领导,在会议上不约而同要求“不准念稿”。不准念稿子,会议风格让人耳目一新,瞬间引发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之所以引起这么大“震动”,关键还在于发言风格和以往大不同。大家印象中,不管是大会、小会,特别是一些比较重要的会,发言一般都是“念稿”,有的可能“即兴发挥阐述两句”,大多可能从“尊敬的领导”到“谢谢大家”一读到底,这种现象饱受诟病。
当然,“念稿”并不是“百害无一利”。大会发言展示单位形象、体现个人水平,对发言稿大多非常重视,甚至会临时召集一些“写作高手”,共同雕琢。这样的发言稿,质量一般比较高。再者,“念稿”犹如“照本宣科”,不会因表达有错误导参会者。
不过,“念稿”弊端也不少。比如,发言稿一般比较书面,空话、套话比较多,大家听多了不想听,也难以把握重点;一些领导“念稿”习惯了,就会养成惰性思维,不调研、不思考,成了“木偶”;长期“念稿”,与群众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难以提高,经常曝出官员的惊魂“雷语”,等等。
此时,中央领导要求会上尽量不“念稿”,确实很有必要,当然也考验官员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官员不得不下功夫,深入调研,了解实情,认真总结,否则难以说出个一二三;不得不减少空话、套话,学说普通话、群众话、大家听得懂的话,大家容易把握关键点,等等。
但是,一些地方和领导在贯彻“不念稿”过程中,走了极端,造成一些不良影响。比如,为避免“出丑”,有的领导该开的会不组织,该参加的会不参加;有的没有认真准备,会上随意说几句;有的说空话、套话,放之四海偕准,等等,这些都影响工作正常开展。
提倡“不念稿”,不能以降低会议质量为代价,相反要以提高会议质量为目的。要达到这种效果,领导干部特别要下功夫,要参与进来,深入调研,掌握真实情况;要改变语言风格,把要说的话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要花时间练习几遍,力争能够“脱口而出”,等等。
要做到这些,当然比照抄、照搬,坐在办公室摸情况、想对策,玩文字游戏,这样写稿子、会上念稿子,当然更花时间、更花精力,但效果更好,也才能真正达到中央领导要求“不念稿”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