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去一副办事的样子,进出一副忙碌的样子,学习一副认真的样子,吃喝一副节约的样子,外表一副朴素的样子,对上一副忠诚的样子,对下一副关怀的样子……
这是在网上流行的一个段子,讽刺那些爱装样子的干部。我们在一起讥诮的同时,还必须思考为什么这些装样子的干部在官场上屡见不鲜,这种装样子的风气屡禁不止?
笔者以为,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装样子的成本低。相比较实实在在地干工作,装样子非常简单,尽管刚开始可能有些不适应,但一旦习惯之后就会驾轻就熟,不装不快。二是装样子的收益高。不可否认,一些主要领导干部在选人用人上权力还比较大,方法还比较独断,一些下属只要装装样子,就能得到主要领导的赏识,他们又何乐而不为。
看清了这两点,我们就能够对症下药,从思想教育上、制度设计上防止装样子干部得势、得利、得瑟,让他们“没有市场”。
要教干部算一笔账。装样子看起来成本低,实际上成本是非常高的。且不说耽误了地方发展、事业进步,单单是对个人形象的损失,也是难以估量的。有的尽管通过装样子,赢得了个别领导的好感,得到了职位上的晋升,但并没有留下好的口碑,甚至留下恶名。相反,如果不装样子,踏踏实实干事,尽管可能要忙一些、累一些,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必然会受到尊敬和拥戴。
要给群众一定的话语权。哪些干部是装样子,哪些干部是真正干事,领导在他们的上面,难以真正了解,但是他们干的事情成效如何,群众能够切身感受得到,因而也最有话语权。在干部选拔的过程中,一定要多听群众的意见,让他们来评价干部干事的实事、实绩、实效,只要群众不满意、不赞成、不拥护的,样子“看上去再美”,也要一票否决。真正让干部对群众负责,对工作负责。
要让领导有一双慧眼。干部对下负责和对上负责是相互结合的,要保持政令畅通,领导干部对下属也必须有一定的评价权,而这个评价权往往又比较主观。因此,一些下级干部往往想方设法弄一些政绩工程,发一些高谈阔论,以此来吸引领导注意,影响领导评价。作为领导干部,必须要洞察下属的这种心理。在评价干部时,要多看其行,少听其言;多看其一贯,少看其一时;多看其结果,少看其过程,防止误用不干实事、爱装样子的干部,形成不好的导向。
小平同志说,“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不装样子,要靠你我监督;踏实干事,要从你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