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什么是小康社会、如何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提升到新境界
十八大报告首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发,适时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要求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从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虽然只有一字之改,却是质的飞跃,它把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图景更具体、更生动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也把我们党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决心和信心展现出来。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两个翻番”,使小康社会目标更加明确、更加切近,同时标准更严、要求更高。报告同时强调,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必须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报告提出了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明确了各个领域深化改革的重点。
报告对五个方面的建设作出了重大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在经济建设上,报告表明贯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影响改革开放兴衰成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问题。提出了“四个着力”、“五个更多”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坚持走“四化同步”的发展道路等新任务。
在政治建设上,报告要求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报告特别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特别提出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特别强调充分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把社会主义法治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化建设上,报告在阐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时,吸收全国各方面意见,在广泛共识的基础上,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概括。
在社会建设上,报告明确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根本。报告提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第一次将“法治保障”纳入到社会管理体制中来,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专辟一个部分加以系统阐述和部署。提出了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一系列新观点,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再一次升华。
报告还对国防和军队建设、“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对外工作作出了重大部署,明确了这些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基本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
所有这些,是对什么是小康社会、如何建设小康社会认识的新飞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制定了路线图。
五、党的建设科学化认识提升到新高度
党的十八大报告科学总结党的十七大以来党的建设新实践、新经验,对党的建设主线、总体布局、总体目标和要求作出了新概括,确立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正确方向和基本要求。报告首次提出,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把纯洁性建设与执政能力、先进性建设一同作为党建主线,使党的建设主线更为科学。一方面,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内含着党的纯洁性建设,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纯洁性,就无所谓先进性;另一方面,纯洁性如果不能与时代、环境变化相吻合,就体现不出组织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的先进性。
报告首次提出,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指明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特色。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加强党的建设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并列,表明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对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一要求浓缩了时代发展对党的建设的新要求,意味着党建工作更突出地强调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突出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工作思路。
报告对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从八个方面提出了党建工作的重点任务。这些重点任务突出党与人民的关系,提出开展以为民清廉务实为主题的群众路线教育,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突出对近年来党建创新经验的推广。首次把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提出来。这些重点任务都是针对长期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而提出的,既具有很强针对性、现实性,也具有长期性、战略性。
这些论述,反映了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自身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建设理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条件下的党的建设提供了科学方略。
(作者系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