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人民時評:別讓“帽子”遮蔽科學的眼睛

柏木釘

2016年03月31日08:2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一些地方按照類似實行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的方式招徠人才,而這些人才究竟按照何種科學的評價體系予以界定,卻越來越少有人關注

  

  “過多的人才計劃可能會耽誤科研”“不要再人為創造不平等了,讓學者們靜下心來做學術吧”!日前,本報刊發的《人才“帽子”那麼多究竟效果怎樣》,在科技教育界引發熱烈反響。 

  據粗略統計,各部門和各省市的“人才計劃”,加起來有近百項之多。今年全國兩會上,就有政協委員直言:這種人才“帽子”滿天飛的現象,在世界上都不多。應該說,相關部門和地方出台人才計劃對我國的人才引進、培養發揮了積極作用,其貢獻應予充分肯定。但令人眼花繚亂的“帽子”產生的負面效應,也同樣值得警覺。

  現實中,我們的科研評價體系本來就存在“以論文數量論英雄”的弊端,一些科研人員為了應付考評,想方設法快發、多發論文,專做那些短平快的跟風式研究﹔至於所做研究的創新性有多大,就無暇顧及了。其結果,就是產生了堆積如山的平庸論文,而原創性的重大成果卻不多見。我們實施各項人才計劃,理應注意和努力克服這樣的弊端,防止一些人的“路徑依賴”,為了博取“帽子”而走到“唯論文數量”“唯項目規模”的老路上去,真正給人才成長以正向的激勵。

  令人遺憾的是,隨著一些地方和研究機構把人才作為“形象工程”,出現了按“規格”訂制“帽子”、以“帽子”配置科技資源的現象。甲類人才享受某種待遇、乙類人才可得多少安家費、丙類人才有資格競爭某類項目……一些地方按照類似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的方式招徠人才,而這些人才究竟按照何種科學的評價體系予以界定,卻越來越少有人關注。以至於有人說,前些年廣受詬病的“院士崇拜”現在已經演化為各類“帽子”比拼,人才計劃的良好初衷在執行中走了樣。

  不僅如此,良莠不齊、標准不一的人才“帽子”,還可能加劇本來就屢禁不止的“拼關系”和浮躁學風,無形中把科研人員劃為三六九等,妨礙平等的學術交流,使追求真理、崇尚創新的科研活動日趨名利化……難怪科教界的有識之士呼吁:不能再讓五花八門的“帽子”滿天飛了!

  終結人才“帽子”滿天飛的亂象,首先要“正心”。實施人才計劃的目的,是從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大局出發、為具備創新能力和潛力的科研人才提供充足的經費,讓他們安安心心、踏踏實實搞創新。如果暗存私心,就會使人才計劃異化為顯示政績的工程和謀取利益的手段,把一本好經念歪。

  其次,要“務本”。這個“本”,就是人才成長的客觀規律和科學研究的自身規律。無論是人才成長還是科學研究,最重要的是心無旁騖、長期積累,最關鍵的是淡泊名利、回歸學術。因此,在實施人才計劃時,應真正尊重、遵循這些特點,著眼於為具備創新能力和潛力的科研人員提供持續穩定的經費支持,盡量把“帽子”與待遇、晉級、評獎等非學術因素區隔開來。

  再次,要“齊家”。人才“帽子”滿天飛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前與科研管理相關的政府部門較多。如果每個部門都要搞自己的人才計劃,自然避免不了各行其是資助重復、資源浪費。因此,應借鑒此前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基金、項目)改革的經驗,加強、完善頂層設計,合理統籌各類各種人才計劃,該取消的取消、該整合的整合,盡量減量提質。

  當然,除了政府部門要正本清源、求真求實,科研人員也要正確對待“帽子”,不要為了追“帽子”而迷失方向。畢竟,真理的發現,科研的突破,首先需要的是一顆寧靜淡泊的心。


  《 人民日報 》( 2016年03月31日 05 版)

網評精粹:


以精准化的機制破解干部“下”的難題

不能將“請把第1次回復讀3遍”當笑談

以權力“瘦身”奏響簡政放權最強音

別讓“辦案經費”節外生“腐”

為官勿忘初心

(責編:黃策輿、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