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解放日報:消除“心魔”,才能真正改變命運

李小佳

2014年12月10日13:32   來源:解放日報

原標題:消除“心魔”,才能真正改變命運

在當代大學生的心裡,通過努力奮斗改變命運是人生中至關重要的大事。有追求當然是好事,但在全力投入之前,有必要搞清楚自己的目標和方位究竟何在。

什麼是成功,這是在社會轉型期間困擾人們的一個現實問題。價值觀念和社會環境的快速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會帶來人們精神上的迷惘,病態成功觀乘虛而入,俘獲了不少信徒,具體表現為“一切向錢看”的價值取向,極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觀念,幻想一夜成名、一朝暴富的浮躁心態等。

高校是社會的一角,社會上的病態成功觀對青年學子影響也不小,其副作用正不斷顯現:一是一些大學生簡單地把成功與權力、金錢畫起了等號,這直接地體現在一些學生過於熱衷於當學生干部,有針對80后大學生的調查顯示,認為在職場上必須“當官”的人群高達三成。

二是一些大學生在簡單片面理解成功的同時,進一步把“不成功”就看作失敗。例如,沒有房子、不能當官、不能發財,就是失敗者,而失敗者就是被社會拋棄的人。例如,近期大學校園中有女生因遲到被老師批評,用杯子盛熱水潑洒老師,導致老師面部、背部受傷,並說“你詛咒我考不上研,我讓你見不到明天的陽光”。這不禁讓人唏噓,考研是一件積極的事情,但從未有人說過,人生道路上的成功隻等同於考研成功。再如,此前有高校女學生因為自己皮膚黑而感到自卑,並把家中帶來用於交學費的錢都用在網上購買美白化妝品。這也讓人感慨,為什麼如此狹隘地理解美,隻把美等同於皮膚白,卻看不到豆蔻年華的青春之美遠勝過膚白之美。

面對社會上病態成功觀的侵襲,新時期大學生的思想教育該怎麼搞?單靠道德說教是蒼白無力的,應當引導他們“尋找夢的方向”,在此基礎上克服病態成功觀帶來的“心魔”。

要鼓勵年輕人“追夢”,就要幫助他們樹立更遠大的目標。我國原駐法國大使吳建民任外交學院院長期間,常與青年人接觸。他發現,有些青年人缺少夢想,缺乏高尚的追求,他們追求的是個人價值或最多是家庭利益。他認為,一個人如果沒有夢想、沒有比較高尚的追求,就很容易被小利所誘惑,就管不住自己的行為,有夢想才能管住自己的行為,並倡導大學生有為國家奮斗的高尚情操和遠大理想。

鼓勵年輕人“追夢”,還要幫助他們培養實現夢想必備的素質。近些年,上海部分高校和社科學會開展大學生領導力教育嘗試。這種嘗試正視學生奮斗向上的動力,並告訴大學生成功的領導者需要具備多種素質,而其中健康的價值觀、高尚的道德是必不可少的。這樣就把價值觀教育融入在學生改變命運、積極向上的動力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隻有對追求的目標和實現夢想的路徑具備了正確的價值取向,才能消除為名利不擇手段的一團俗氣,克服遇到壓力和挫折就心理崩潰的一身戾氣。讓“成功”不再是“心魔”,而是化為心靈內的強大動力,如何做到這一點,高校教育應當還有不少可供探索的空間。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楊麗娜)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