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胡敏:網絡謠言止於“治”者

2014年07月01日15:2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則“婦產科醫生李芊火車救人卻被判非法行醫”的消息6月27日在網上熱炒,當日許多網站和微信快速傳播。就在該條消息擴散的第二日,該消息所涉當事主體迅速站出來証偽,十分明確地指出該信息純屬網絡謠言。相關方面言之確鑿,揭示出該信息的種種失真和法律漏洞。在事實面前,謠言很快止住了繼續“發酵”。央視《新聞聯播》和重要新聞時段也都及時跟進、予以辟謠,還事件於真相。謠言不攻自破。

該事件再次上演了一場“網絡造謠”與“輿論破謠”的 “証偽時速”,也成為打擊網絡謠言的一個典型新聞案例。

目前看,這條網絡謠言,屬於精心設計,捏造的“新聞事件”牽涉近年來群眾十分關注的社會救助、醫患關系和法律訴訟等熱點問題,很有“新聞看點”,也極易引起網民圍觀,並引發種種吐槽。從此謠言想達到的傳播目的看,就是期望喚起信息接受者和信息傳播者由對救助醫生行為的同情,轉而就憤憤然轉向對醫療機構、審判機構一系列作為的“抨擊”,而這背后其實就是要讓更多的信息默認者對國家法規和國家公器形成“責難”,讓人感覺倒,近年來屢屢發生的社會救助方面的“冷漠”、醫患沖突中的種種“悲傷”、法律判決上的執行“無奈”,事實上是我們政府公信力的問題,是體制機制的問題,甚至是制度的缺陷。

這樣,造謠者就成功地運用了現代網絡傳播的迅捷性、信息疊加的倍增性和情緒集聚的擴散效應,造成社會情緒的不穩定,造成群眾與政府的對立,以期實現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從破解這則網絡謠言的短暫過程看,我們也比較欣慰。首先,謠言涉及的幾方面當事方迅速通過網絡、微信等現代媒體以及傳統大眾媒體集體動員、相互配合起來,迅速澄清事實,以正視聽﹔其次,相關方面的專家及時“發聲”,不僅清晰地解讀了“非法行醫”的內涵,也對相關過程的法律界定做出說明,讓受眾認識到“謠不足據”﹔第三,公安部門迅速追查謠言源頭,進一步重申網上傳播謠言並形成事實危害,照樣是觸犯法律的行為,對肆意破壞社會公共秩序的言行形成法律威懾。

應該說,這場遏制網絡謠言的“証偽戰役”,真理方很快站了上峰,讓許多信息接收者很快明辨了是非。這也可以說,面對互聯網信息時代輿情發生的新特點,隻要輿情當局既做到及時、准確、合理地應對,又能利用現代社會治理的思維和運用法治的方式疏導,網絡謠言就會止於“治”者。

當然,不可忽視的是,針對當前我國經濟社會正處於急劇轉型的改革關口,社會結構正在向多元、多樣、多變方向演進,群眾意識領域常常處於一種焦灼、不確定、不安寧的思維狀態,社會公平正義的道德訴求尚未轉化為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正能量。從“婦產科醫生李芊火車救人卻被判非法行醫”這則謠言來看,其制假者恰恰是號准了群眾情感波動的脈,比如,社會救助如何“不讓英雄流血又流淚”,醫患關系如何既能維護患者權益又能公正對待醫者,法律訴訟和判案執法過程中如何確實體現道德良知和司法公正,……,等等,近年來因為我們部分具有話語權、裁判權的強勢政府機構或社會組織,或由於辦事人員工作的不細致乃至服務的缺位失位,體制機制改革的不到位乃至無視、漠視弱勢群眾的利益,由此產生的一系列既不合情又不合理、甚至是玩忽職守的濫權案例,的確曾經傷害了一些普通群眾的感情。事情積累到一定階段,就很容易形成新聞傳播過程的一個“沉默的螺旋”。沉默的螺旋就是描述這樣一個現象: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並且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這類觀點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而發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如此循環往復,便形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發展過程。

社會不良情緒如果向著這兩個螺旋方向發散,都對社會穩定不利。所以,從這個層面看,如果將有違社會穩定的網絡謠言真正遏制住,根本上還是要靠社會治理創新。這裡所言之“治”,就是要切實形成一個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倡導包容互利的社會良序機制,形成一個人人崇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輿論環境。在這樣的社會治理環境中,人人獲得尊嚴,人人實現價值。

老子所言,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以善之,德善。此善則為大“治”。

(作者為: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胡敏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