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敏
作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我國的人際稱呼素來十分講究。但在我們黨內,稱呼問題,有時反映的卻是黨的作風建設問題。
新中國成立后,“同志”這一稱呼迅速成為正確甚至唯一正確的政治稱呼,叫者自然,聽者親切。早在1959年,毛澤東同志就要求黨內互稱同志。1965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黨內同志之間的稱呼問題的通知》,要求“今后對擔任黨內職務的所有人員,一律互稱同志”。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公報中亦曾經明確,“黨內一律互稱同志,不要叫官銜”。
雖然“同志”的稱呼由來已久。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比較親切、平等的稱呼卻越來越少。除了稱呼職務外,裹挾著濃厚封建陋習的“老板”、“老大”、“哥們”、“兄弟”等庸俗稱呼也開始盛行。
2003年,上海市就發過紅頭文件,要求黨員干部做到對黨內擔任職務的所有人員一律互稱同志,黨內行文或報送其他書面材料也要照此辦理。近日,廣東省紀委發文嚴明紀律:黨政機關禁用老板、老大、兄弟等稱呼。所有這些,都是針對部分黨員干部受官僚主義、宗派主義、“江湖習氣”等不良風氣影響,把同事、同志間的稱呼庸俗化而作出的紀律要求。
眾所周知,語言是思想的外化,庸俗化的稱呼中潛藏著深厚的現實動因,官場乃至黨員領導干部的個人因素亦在推波助瀾。個中許多難以言傳的細微講究,讓“老大”、“老板”、“哥們”、“兄弟”的稱呼此起彼伏,使不正之風謬種流傳。漸漸地使“同志”這一傳統稱謂變得有些另類,在一些場合稱呼“同志”甚至有些突兀。而對各等庸俗的稱呼,下面喊得順溜、自然,領導聽得順耳、得意,致使一些帶有鮮明江湖色彩與宗派傾向的庸俗稱謂廣為流行、甚囂塵上。
黨內稱謂容不得“江湖習氣”。各種稱呼世俗化、庸俗化、媚俗化,市儈作風、江湖習氣、權貴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滲透到黨內,使黨的肌體受到損害,拉大了黨員干部之間的距離,造成黨和群眾思想上的鴻溝。五花八門的官場稱謂,使黨內關系、同事關系、人際關系隨之變味,尤其是“老板”、“老大”、“哥們”、“兄弟”等庸俗稱呼,更是散發著投機主義甚至封建主義的濃郁氣息,嚴重悖逆黨和政府“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庄重形象,構成了對黨的宗旨和政府性質的嚴重侵害。
稱謂折射作風,稱謂關乎作風,不健康的稱謂之風泛濫,折射出的正是作風建設的大問題。出現、流行這些庸俗稱呼並非朝夕之事,而要消滅這些庸俗稱謂,僅靠發個文件下個通知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黨內如何稱呼,絕非一個小問題,事關黨員干部的權力觀、地位觀、榮辱觀和怎樣認識“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大問題。黨員干部從形象上、稱謂上堅持原則,是加強和改進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需要,也是黨內生活的一種具體體現。要重新發現“同志”稱謂的價值,關鍵在於黨員干部時刻不忘黨的宗旨,力求做到“三嚴三實”,讓承載著共同理想信念的“同志”精神,引領黨內互稱“同志”健康回歸,讓“同志”稱呼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