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華西都市報:緩解助貸生就業難需要更多的外部支持

2014年04月28日10:32   來源:華西都市報

原標題:緩解助貸生就業難需要更多的外部支持

  □楊朝清
  離2014屆大學生畢業的時間不到三個月,而目前廣東省助學貸款畢業生的就業率還不到24%,2萬多名利用助學貸款上學的孩子,目前工作依舊沒著落。(4月27日《新快報》)
  高等教育作為社會流動的重要渠道,承載著寒門子弟“知識改變命運”的厚重期望。然而,伴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型和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知識改變命運”的周期性變長、顯示度下降,“寒門驕子”的夢想越來越難以照進現實。這一次,助貸生就業難再次讓人們見識了寒門子弟的生存境遇。
  在分析就業現象時,美國經濟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創造性地提出了“弱關系”和“強關系”的概念。所謂弱關系,是指和聯系不頻繁的人的關系,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強關系。
  實証研究表明,在西方國家,求職者更多地通過弱關系來實現工作匹配,即弱關系的力量更強。而在我國,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強關系的力量更為強大,家庭背景、社會關系深刻影響就業質量。
  大學生求職中的強關系,說到底是以家庭為中心的熟人網絡。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辦理了助學貸款的大學生絕大多數家庭經濟困難,所依靠的熟人網絡在社會資源配置格局中處於弱勢地位,通過強關系幫助助貸生就業的能力十分薄弱。缺乏社會支持的助貸生,得不到有力的強關系的庇護和關照,通常隻能自力更生。
  因此,寒門子弟要實現向上的社會流動,需要跨越的現實障礙很多。一方面,教育資源在城鄉之間和區域之間分配不均衡,寒門子弟進入“211”、“985”大學的概率越來越低﹔另一方面,在勞動力市場,那些或明或暗的制度壁壘和人為的藩籬,建構了一道又一道的隔離帶,讓助貸生“望工作興嘆”。
  身出寒門、“驕子不再”的助貸生,如果找不到工作,又如何去找尋人生的希望和光亮呢?在就業的過程中,公共部門和社會組織要從“弱勢補償”的理念出發,為助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信息和就業機會。隻有將制度護佑和人文關懷結合起來,助貸生就業率低的困境才會得到緩解。
  一個溫暖的社會,要讓寒門子弟擁有更多收獲自我價值的機會。這固然需要寒門子弟及其家庭擯棄不切實際的“寒門驕子”幻想,更需要全社會給予寒門子弟更多的外部支持,“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寒門子弟才會擁有改變命運的可能。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黃策輿、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