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4月22日發布《國務院關於清理國務院部門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的通知》,要求各部門對現有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進行清理。通知強調,凡與地方政府之間能夠協商處理的,或者直接面向市、縣、鄉政府的,或者由地方政府管理更方便有效的,或者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要於本通知印發后一年內予以取消或下放。確因工作實際需要保留的,實施部門要在一年內送交國務院審改辦審核,並報國務院批准后,統一調整為政府內部審批事項。這意味著我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再邁進了一步。
所謂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一般是指由行政機關及具有行政執法權的事業單位或其他組織實施的,除依據法律、法規和國務院決定等確定的行政許可事項外的審批事項。簡單地說,雖然比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多了個“非”字,但非行政許可審批項目和行政許可審批項目一樣,企業和個人也必須向政府部門申報,並得到政府部門的審查和批准才能實施。今年3月份,國務院曾經集中公布了所屬部委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匯總清單。其中,大多數部委保留的權力清單中都存在非行政許可審批。在60個有行政審批事項的國務院部門中,正在實施的行政審批事項共計1235項,其中行政許可審批861項,非行政許可審批374項,非行政許可審批所佔比例為30.3%左右。
顯然,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在事實上成為行政審批制度的重要部分,而這其中有相當部分從概念、內涵、設置等方面都讓人覺得不清楚和不明確。從各地公布的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目錄中看,非行政許可審批存在設定主體混亂、認定標准不一、數目相差懸殊、名稱使用不規范、缺乏必要監管等問題,由此導致很多不必要設置行政審批的事項都被納入權力審批體系。極端的甚至出現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情況,比如“終止妊娠手術需審批”、“企業印名片需到市文體局備案”等都被列為非行政許可審批項目。而在現實中,從園林部門的“綠化工程設計方案審批”,到稅務部門的“公路貨運業自開票納稅人審批”,再到進入政府產業園區許可証、施工許可証等,大量“審批”、“許可”、“核准”不絕於耳。
更重要的是,行政許可事項還有一部《行政許可法》作為其法律准繩,而非行政許可審批因為沒有法律依據難以監管,極容易成為邊減邊增、先減后增等行政審批改革痼疾的溫床。因此,國務院指出,此次清理工作要按照統一要求,分類處理,分步實施,該取消的一律取消,該調整的堅決調整,將“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取消或調整為政府內部審批事項”,不再保留“非行政許可審批”。徹底取消非行政審批,一方面顯示了國務院自我革命的力度之大,另一方面也徹底堵住了個別部門再次變相增設的可能性,真正促使簡政放權落到實處。
此次國務院取消的是各部委的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實際上,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在各級政府都存在,特別是很多明令取消的行政審批事項,經過改頭換面,又在非行政許可審批項目中保留下來。類似事情,在地方政府層面尤其多。繁瑣的審批流程和辦事程序滲透到生活的很多領域,大大降低了辦事效率。目前,各地方政府正在大晒權力清單,希望中央政府對行政許可審批事項的改革也在地方政府層面盡快展開。
本屆政府把職能轉變和簡政放權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之一,李克強總理多次表示要繼續推進簡政放權,讓市場發力,有效規范地發揮作用。在這種大背景下,名不正言不順的非行政許可審批被清理,也成為如何更好地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的重要一步。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是政府收回“越權”的手,也是著力改善社會中各種“辦事難”困境的發力點,將進一步刺激市場活力,改善民生,釋放改革利好。
相關專題 |
· 地方要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