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彬
中華民族歷來有著重家風、嚴家教的優良傳統,《朱子家訓》《顏氏家訓》《曾國藩家書》等佳作名篇膾炙人口,宋代包拯的家訓更是給后人留下以清廉之風持家治家的佳話美談。據南宋吳曾所撰《能改齋漫錄》記載,包孝肅公家訓雲:“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短短37字,字字句句發人警醒。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風即指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好的家風,熏陶出正直的家庭成員﹔壞的家風,則可能孵化出不齒於世的敗類。從古至今,聖賢志士無不看重家教家風,要求子女奉公守法,磊落坦蕩,在歷史上留下了好名聲。這告訴我們,為政要廉潔,家風很重要。貪腐者的腐化墮落之路,多是從家風不正開始的,他們在親情面前喪失了原則,為了小家可以不顧大家,為了親情不惜徇私枉法。對黨員干部來說,家風與黨風息息相關,一個領導干部連自己的配偶和子女都管不好,身陷染缸,何談清白?又如何抓好黨風建設?
黨員干部的家風,是反映黨風和社會風氣的重要“窗口”,也是黨風廉政建設的“晴雨表”。人民群眾不僅關心黨員領導干部自身是否廉潔自律,更十分注意其配偶子女在社會上的言行舉止。如果黨員領導干部的配偶子女中有人違法亂紀,不僅影響黨員領導干部自身的形象和威信,更會嚴重地損害黨的聲譽。因此,正黨風就要嚴家風,樹清廉之風更要育清廉家風。
據宋代周紫芝《竹坡詩話》記載:北宋時期博州有位州官,為官清廉。一天晚上接到京城上司來信,點上蠟燭閱讀,然而讀至一半,卻把官家的蠟燭吹滅,點上自己的蠟燭再往下讀。原來,信的后半部是關於他京城家屬的情況,他認為這是私事,不能用官家的蠟燭。這就是“滅官燭看家書”的典故。一位封建士大夫尚且能分清公與私的界限,作為新時期的黨員領導干部,更要注意不能把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當成為自己或家人謀取私利的工具,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嚴起,杜絕公“話”私打、公車私用、公費私游等種種佔公家便宜的現象,減少家庭生活對行使公共權力的影響。
“細微苟不慎,堤潰自蟻穴”。慎微,是斬斷邪念萌生、防止禍端萌發必須秉持的操守。領導干部家中無小事,輕視小事則極可能釀成大禍。在孩子升學、愛人住院、父母辭世等事情上人情往來本屬正常,然而有些人總是企圖以這些事情為突破口,以家屬子女為拉攏對象,套近乎、拉關系,最終把領導干部拖下水為己所用。所以,領導干部治理家風一定要關注小節,從小處入手,善聽外人對家屬子女議論的逆耳忠言,細察家屬子女的異常之舉,關注家屬子女的社交圈子,做到見微知著、防微杜漸,謹防“小意思”,不給別有用心之人以可乘之機。
關愛家庭,人之常情。但關愛什麼、怎麼關愛,卻大有文章。嚴格要求約束家人,為子女留下自強自立的品行能力,是對他們最大的關愛,是造福家庭、有益社會之舉。若對家人缺乏管教、縱容有加、搞特殊化,甚至為子女謀“官路”、“財路”,終會釀成大禍。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領導干部持家治家,既要嚴要求正品行,加強思想道德教育,確保家庭成員言行舉止不越軌﹔更要不徇私情,家屬子女若有違法違紀行為,能夠做到不掩護不袒護,以此引導家人始終安分守紀、本分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