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廷祥
眾人拾柴火焰高。無論是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的成功,還是’98抗洪搶險、汶川抗震救災等多樣化軍事任務的完成,都是兵合一起、心合一處的“戰果”。實戰化訓練作為“和平時期最后一場訓練”,是一項兼具經常性復雜性創新性的系統工程,同樣也需要聚指凝力、合力推進。
這個理,沒幾個人不知道,但走進三軍訓練場,打著為實戰化服務旗號,各唱各的調、各吹各的號的事例並不鮮見:戰鷹編隊掠空,長長的保障車隊一路追隨,原因是演練地域駐軍擔心為其保障會影響自身訓練而回絕﹔新型導彈與部隊原有的防空裝備盡管擺在了一起,但卻形合神不合,還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未來的實戰基本樣式是一體化聯合作戰,讓今天的訓練對接明天的實戰,實戰化訓練的生長路徑就應該是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從目前我軍與世界軍事強國的差距來看,三軍同心、攥指成拳,才能迸發出“1+1>2”的力量,進而以小搏大、以弱勝強。從制勝機理看,體系作戰、體系制勝已是未來作戰基本樣式,而構成網系的是鏈路、支撐鏈路的是節點,隻有節點給力鏈路、鏈路給力網系才能構成體系、贏得體系。所以,要提高實戰化訓練質量效益,必須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項工作向打仗用勁,把所有的心血和汗水都凝聚在打贏上。
首要的是思想政治工作要為實戰化訓練提供保証。無論是激發愛國激情、發揚軍事民主、辯清戰斗力標准、培育軍人血性,還是考核使用干部、制定獎罰機制、宣揚先進典型,都要好好地和實戰化訓練需要“對對表”,凡是有利於實戰化訓練的事就多想多做多保障。反之,那些游離中心的空洞式教育、與中心工作“搶跑道”的自我服務、與實戰化訓練“兩張皮”的自我循環,就要堅決防止和克服。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組織開展實戰化訓練,離不開后勤保障的給力。必須千方百計把經費最大效益發揮出來,科學確立實戰化訓練經費投向投量,把每一個銅板都花在訓練打仗上,不斷加大重大演練活動保障、訓練設施建設完善和作戰實驗室建設的投入,為部隊走、打、吃、住、藏提供良好的被裝、油料、衛生、軍交和營院保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實戰化訓練的高水平,源於人與裝備的完美結合。無論是面向明天的武器裝備的設計、定型和配備,還是現有裝備的升級、換代及維修,或是保障制度的設計、維修經費的使用、科研成果的評定,都要用實戰的標尺量一量、卡一卡,都要用實戰化訓練的熔爐過一過、煉一煉,讓手中武器真正成為能打勝仗的支點。(作者單位:總參謀部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