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娟
要讓官員們能夠說民語、敢於說民語、樂於說民語,必須雙管齊下。一方面,要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另一方面,就是要通過制度和機制保障,推動各級官員多深入基層、走近群眾,積累和豐富自己的“民語寶庫”。
據《人民日報》報道,某省一位廳長下基層,問了群眾“家裡幾口人”“收入怎麼樣”“有沒有什麼困難”等幾個簡單問題后,就不知如何繼續交流下去。對那些不會說話的干部,群眾的批評入木三分:與困難群眾說話,說不下去﹔與老同志說話,給頂了回去﹔與青年學生說話,說不進去。不會說話,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一些干部存在“能力不足”的危險。
在筆者看來,干部不會說話,無非有兩種原因。一種是怕說錯話。不少人都有這樣的感受,平時私下與一些官員交談,他們都敢想敢說,相互交流也沒有什麼客套,但一到了上台講話、下基層走訪時,往往就官話、套話、空話連篇,判若兩人。究其原因,是擔心有時話說得不妥,會被人抓住“辮子”,影響了自己的前途,所以信奉“言多必失”的原則,選擇講官話、求保險。
另一種是真的不會說民語。一些官員長期脫離群眾、脫離實際,高高在上、唯我獨尊,而真正到了與基層群眾對話的時候,就變得不知怎麼說了。加之官場盛行的形式主義、繁文縟節日久,也使他們不習慣像老百姓一樣說話,甚至時不時地冒出些“雷語”來。
對於握有一定話語權的領導干部來說,話語不僅是交流的工具、工作的載體,更是一種公共形象,一種為政資格和領導力量。用什麼樣的語言與百姓交流、開展工作,表面看是官員們個人的“話風”問題,實際上反映的卻是領導干部心中是否想著群眾,情感上是否關心群眾,工作中是否服務群眾的大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不講官話,多說民語,不僅體現了官員的修養和境界,更是對群眾的了解和尊重,是做好工作特別是基層工作的金鑰匙。
當前,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活動以縣處級以上領導機關、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為主。領導干部改進作風、推進工作,需要廣泛傾聽群眾的意見,不敢說民語或者不會說民語,焉能聽到真意見、實建議?焉能立說立行、立說立改?如此一來,教育實踐活動的成效豈不要大打折扣?
從長遠看,要讓官員們能夠說民語、敢於說民語、樂於說民語,必須雙管齊下。一方面,要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一位官員干得怎樣、能不能提拔,當地老百姓最有發言權,隻有擴大公眾對干部選拔任用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讓老百姓口口相傳的好干部得到重用,才能形成官員說民語的正確導向。另一方面,就是要通過制度和機制保障,推動各級官員多深入基層、走近群眾,積累和豐富自己的“民語寶庫”,與老百姓心心相印、同頻共振。領導干部們多一點平民之態、多一些平和之氣,展現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話語新風,就一定能真正取信於民、凝聚起推動事業發展的強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