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玉
近日,深圳遭遇強烈雷雨襲擊,深圳寶安機場受雷雨影響飛機無法正常起降,發生大面積航班延誤和取消。對此,部分乘客情緒激動,在機場打砸,致機場爆發嚴重沖突。現場有多位男性乘客跳到機場服務人員的辦公桌上,阻撓其正常工作,並將其辦公用電腦等物品砸毀。現場網友稱乘客打砸動機為吸引航空公司注意,便於索賠。多位警員已赴現場維持秩序。(見3月31日央視報道)
起因於不可抗力的航班延誤,竟也能引發不少乘客怒而打砸。到底是航空商服務不周,抑或是顧客無理取鬧?當小概率的極端天氣事件,一再演繹成拳腳相向的野蠻模樣,實在是文明社會的“瑕疵”。因為有些人在一瞬之間,將那些成熟的議事規則、那些節制的行為規范、那些理性的權利意識,一並拋棄。
所謂偏激與失態,也許未必盡是乘客一方的無事生非。其實,基於既往的經驗,國內航空公司應對突發事態,幾乎是習慣性的處置失措。一方面,專業服務缺失。多表現為,信息告知滯后,溝通解釋不力,臨時安置隨意﹔另一方面,則是補償方案模糊。對此,雖有法律明文兜底,雖然有行業慣例,但該不該補償延誤旅客,補償多少、如何補償?客觀上確實充斥著一定的未知性。
基於上述種種現狀,一旦乘客感覺自身利益受損,便極易變得沖動易怒、蠻橫無理——如此做派,既是表達態度,更像是自我保護。基於此,他們希望能從那種不確定的事態走向中,盡可能爭取多一些的利益。在特定的情境內,一些乘客變得逞勇斗狠、變得熱衷暴力﹔他們堅信,展現肌肉是維護權益、避免受辱的唯一途徑﹔他們同樣相信,彬彬有禮、通情達理,隻會招致航空商更惡劣的怠慢和無視。
問題是,這樣的場景,我們已經看到過太多太多。
難道乘客與航空公司之間,就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非要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相同的劇目?非要弄得乘客滿腹牢騷,惡語相加?非要弄得航空公司被一邊倒的譴責后才能有個具體的解決辦法?
有必要提醒乘客,打砸鬧事,會讓飛機馬上起飛嗎?勉強起飛,能確保安全嗎?當然不能!同樣要提醒航空公司,一個更有秩序的航空市場,對航空公司的經營和發展更為有利,不要為了些許利益,不把乘客當上帝。當然,更想向航空主管部門建言:強化航空運輸糾紛的法制化解決途徑建設,讓那些在國際上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落地,避免乘客和航空公司之間不淡定的處理方式給社會和諧帶來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