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瑞明
老百姓和公務員同在一個餐廳吃飯,一葷兩素6元套餐就能吃飽——“市級機關食堂向社會開放,是在政務中心搬遷前就確定的方案。當時主要考慮是便民。”昆明市機關事務管理局辦公室主任邵航濤告訴記者,自2011年昆明市市級機關陸續搬往遠離市區的呈貢新區以來,昆明市級機關食堂就開始向社會開放了。(據《人民日報》3月27日報道)
一葷兩素6元套餐,有免費的咸菜和湯,還能免費再加一次飯,這在社會上的經營性餐廳幾乎難以想象。市級機關有如此便宜的飯菜供應,很容易讓人猜測其中是否有額外的補貼。但據記者採訪,在此就餐者,不論是內部人員還是外來者都是一個價,沒有任何補貼。人們不禁會問,如此低的餐費,食堂如何生存?其奧秘就在於薄利多銷:外來就餐的人多,低價格套餐不賺錢甚至略虧,但略高價格的套餐賺錢,再加上送餐服務,總的來說還是賺錢。另外,就餐者多,採購量就大,食材可以按照出廠價或者批發價購入,“一公斤米能便宜至少一兩塊錢”。
過去,機關食堂一般不對外。由於機關人員少,如果完全按照市場規律操作,即使薄利也不能多銷——如果不給予補貼,則要麼價格貴,要麼辦不下去﹔如果給予補貼,無形中就形成了某種特殊福利,引發群眾的不滿。而“對外開放”的做法,不但讓機關食堂成功破解了這一兩難問題,而且打破了舊有的神秘感,讓群眾看到了轉作風的成效,感受到了政府機關的良好形象。
與此同時,讓群眾到機關食堂用餐也是一種接地氣:公務員與群眾一個桌吃飯,邊吃邊聊,可以在一種親切的氣氛中更多更好地搜集民意信息,更真實地了解群眾心聲,增進同人民群眾的感情。
總而言之,機關食堂“對外開放”,所收獲的不僅是便民。而由此我們也可以進一步確信,隻要以“便民”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其他方面的改革和變化也會像機關食堂“對外開放”一樣,產生多層面的正面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