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來閱讀古籍,重讀兩則宋朝名臣家訓,一則是包拯家訓,告誡子孫要清正廉潔﹔一則是司馬光的《訓儉示康》,講的是“儉素”。讀來頗受啟迪。
《能改齋漫錄》載,包孝肅公家訓雲:“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共37字,其下押字又雲:“仰珙刊石,豎於堂屋東壁,以昭后世。”又14字。珙者,孝肅之子也。
包拯,宋仁宗時任監察御史,公正廉潔,執法不阿,謚號孝肅,民間有“青天”之譽。他在家訓中告誡子孫,今后當官,若犯有貪污受賄劣跡者,一律不准放歸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得葬於祖墳,不照我家訓辦事,便不是我的子孫。而且交代兒子包珙,要將此家訓勒石碑,豎立於堂屋東壁,借以告誡后世。前后51字,字字鏗鏘,殷殷可鑒。包拯的家訓是一個個標尺,不僅對子孫,亦對后世官吏有垂范之效。
第二則是司馬光的《訓儉示康》:“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於名,但順吾性而已。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為病,應之曰:‘孔子稱……光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嘻!異哉!”
司馬光是宋代著名的史學家、政治家,所著《資治通鑒》影響后世已近千年。上文是他給兒子司馬康的家訓,教育兒子要以儉素為美,不要以奢靡為榮,其親切的筆調、朴實的話語,娓娓道來,說的是個人志向,批評的是奢靡風氣,令人信服。
司馬光早在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經歷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在神宗朝編就《資治通鑒》。到哲宗朝時,由高太皇太后聽政,將司馬光召入京主持國政,為相八個月病死在任上。后追封為溫國公,史稱司馬溫公。作為一個史學家,司馬光對歷朝歷代帝王官吏的奢華或是儉素,對朝政、對社會風尚的影響,是十分清楚的,在其著作中均有清晰的評述。僅就家訓而言就可看出他主張“以儉素為美”,這也是他告誡子孫為官清正的箴言。
奢華必導致衰敗,唯以儉素,才能立德,才能得民心,順民意,才能興邦。
時下重提家訓、家規、家教,是件有獨特意義的事情,不僅對黨政干部,而且對普通家庭教育同樣有現實而深邃的意義。因為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訓、家規、家教傳承的是中國人和中國文化的美德,這種歷史的沉澱和傳承是無言的教育,無字的典籍,無聲的力量,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們的價值觀。若細胞的基因是健康的、高尚的、美好的,那麼構建成的社會基因也就是健康的、高尚的、美好的、能拒腐蝕的。
從家風家教做起,家家都繼承弘揚傳統美德,那就能成為促進社會和諧、人人積極向上的動力,功莫大矣!
(作者系常州工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