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光明日報:涵養正氣砥礪風骨

——提高文化軟實力系列述評之十

曹華飛

2014年01月27日10:58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涵養正氣砥礪風骨

“骨氣”一詞,常常被解釋為:“剛強不屈的氣概。”有時也表示詩文的風格或書法的筆力遒勁。當然,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物的征象比擬了人的品格操守。有時讀其詩文、覽其著述,可以想見其人凜凜風骨、其音鏗鏘、其形軒昂。

“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古賢文天祥在《正氣歌》中描繪的精神力量,千百年之后,仍流淌在我們的血液裡,也刻進了我們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吳晗先生的一篇《談骨氣》,以孟子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為“大丈夫”的骨氣所在。魯迅先生在《中國人失掉自信了嗎?》一文中說道:“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將吊詭多變的歷史長河中,如恆星般堅守的正氣凌然托出於世。

以骨氣所自持的人,雖千萬人吾往矣。饒平如先生的《平如美裳》、楊絳先生的《我們仨》,一筆一筆留存著中國家庭半個世紀的記憶,也構建了中國人足以經受時間磨礪的堅強美好的精神世界。骨氣之中蘊藏了何等溫潤持守的力量。以骨氣所灌注的國家民族,任風雨如磐,毫不動搖。19世紀的世界版圖跌宕變遷,東方的奧斯曼帝國、莫臥兒帝國不堪列強蹂躪轟然崩潰,而同樣飽受苦難洗禮的中華民族,以不屈的抗爭和不竭的探索,孕沙成珠,始終屹立。骨氣之中又鋪墊了多少臥薪嘗膽的隱忍。

素以對國民性,尤其是其中“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之缺點鞭辟入裡而迥出時輩的魯迅先生,從正史裡採擷出國之脊梁的光耀,也從《一件小事》的人力車夫身上感受到普通大眾的擔當,賦予“骨氣”在傳奇之外的更普適的含義。

中國人的骨氣,是對人格尊嚴的堅持。沒有人格尊嚴,就不足以立身。人民希望生命、財產的安全不受傷害,希望教育、工作的機會不受剝奪,希望發展、進步的道路不受阻塞。中國人的骨氣,常常是一種公義之氣。沒有公平正義,人格尊嚴就缺乏保証。對社會不公,對權力濫用,對壟斷、貪腐、特權,人民的態度是不妥協、“零容忍”。骨氣支撐人們為了清正公平的社會生活而堅持奮斗。中國人的骨氣,是對真相真知的追求。沒有真相遑論正義。從司馬遷忍辱負重寫《史記》,到嚴肅學者直面社會真相、正視現實擔當,既是傳統文脈,也是現代精神。人們拒絕歷史謊言,也拒絕偽公知、偽啟蒙、偽科學。骨氣將人們引向由“真”臻於“善”和“美”之路。

堅持人格尊嚴,匡扶公平正義,追求真相真知,皆以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為准心,由此,才能樹立正確的文化觀。章太炎曾言,“生二十世紀難,知種界難,新學發見難,直人心奮厲時難……”,感嘆復雜現實裹挾之下立定心志的艱難。在今天,我們談論文化,必須談及骨氣,概因骨氣乃“道義”之所在。每一個具體個體首先有了激濁揚清、鍥而不舍的骨氣,國家民族文化才有力量。

骨氣支撐著現實功利得失之外的道德精神世界,這個世界是文化的化境與終極追求。一個以“小情調”為共同體認的社會,必定是患有“軟骨病”的,治學者趨炎附勢,量產學術廢品,從藝者追名逐利,華章異彩、歌舞升平之下精神匱乏﹔平庸敘事碎片化,由於缺乏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宏大題材和主旋律顯得大而不當,看不到凝聚人心的正能量,由於缺乏正確的歷史觀、文化觀,歷史題材和傳統文化淪為奇技淫巧,戲說、解構泛濫。

文以載道。文化不單是錦上添花,更不是飽暖思淫欲,而首先是人類對現實的深刻思考和對未來的嚴肅構思。有人做過如此論斷:任何無助於催生新的文明體制的文學或藝術,都是不重要的,甚至也可能是不道德的,極言正氣與風骨對於文化的重要性。辭雖激越,情卻錚錚。被抽去正氣與風骨的文化,模糊人之為“人”與消費主義、娛樂至上的傾銷對象的根本區別,混淆是非正斜,粉飾歷史,為謊言背書、作注。這樣的文化,不致力於真相、真知,不承擔現實拷問,不探究理想與新生,再怎麼烈火烹油、繁花似錦,都不具有生命力,談何“軟實力”?

人們追求正氣得以涵養、風骨得以砥礪的“大時代”:書本裡有“文骨”,舞台上有“戲骨”。如果文藝工作者一門心思隻想掙錢,那麼,高濯致遠的文化和學術氣質,知識分子“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夙願將永難圓矣。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