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勉
一個曾經被診斷為“中度腦殘”、僅上過小學五年級、從小被認為傻子的22歲山西五台縣農民周煒,日前通過江蘇衛視的科學真人秀節目《最強大腦》著實給節目現場、電視機前的觀眾、網民上了一課。
乘方、16位數字的14次開根號、乘方和開方的復合計算、冪運算……他所展示的逆天的數學天賦,詮釋了什麼叫“生命的奇跡”。周煒的“表演”,讓很多人眼含淚花,笑著、哭著,久久難以釋懷。因為,就是這樣的一個“天才”,一直被認為“傻子、殘疾”,冷嘲熱諷啥都受過。
也許有人會說,就這樣一個電視節目,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更沒有什麼值得去宣揚!但是,我想探討的是,通過《最強大腦》這個節目,尤其從周煒身上反映出在泛娛樂化的今天,媒體應該承擔怎樣的社會責任?什麼樣的視頻節目既能吸引觀眾眼球,又能真正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這是一個巨大的命題。
這一命題背后的現實是,打開電視,數不盡的PK選秀,看不完的游戲狂歡、情感體驗。有的為了賺取“帶血的”收視率、點擊率,不惜把庸俗當高雅,把孩子成人化,過度釋放情緒,背離道德底線。盡管相關部門下了一道道禁令,但是這種現象依然如“割韭菜”般。不可否認,這些節目有的也同樣給人帶來了歡樂,也同樣成為生活中的“調味劑”,但是相比之下,從真正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從傳播主流價值,宣揚主流文化,弘揚時代精神角度來講,我們更需要的是既娛樂了觀眾,又給人深深啟迪,讓人共鳴的節目。
而《最強大腦》正達到了這樣的效果。周煒的故事是這樣的——出生6個月時,因驚嚇生了一場怪病,后來被醫院診斷為“中度腦殘”,從此語言功能關閉,無法與旁人正常交流,隻能用一些簡單的詞語﹔從小被人當成傻子,被欺負、嘲笑,學校拒收﹔10歲經過母親的反復哀求,才成為一年級的“另類旁聽生”,后來跟讀到小學5年級,又被迫退學。幾乎與世隔絕的他,每天都玩計算器,之后卻表現出驚人的數學天賦。由於生活在貧窮、閉塞的小山村,結合他平時給人的印象,以及他曾經生過的疾病,他在人們眼中依然“不正常、傻子、沒用”,唯獨自己的家人,尤其是他的母親堅定地認為自己的兒子不傻。他的經歷和著名電影《雨人》中達斯丁·霍夫曼飾演的“雨人”頗為相似。所以,周煒成功后被網民親切稱為“中國雨人”。
如果說今天的周煒是千裡馬,那麼《最強大腦》節目組就是周煒的伯樂。中國的電視節目成千上萬,我們試想,如果沒有《最強大腦》這樣正好適合周煒特點的節目,他有可能到現在依然在五台縣的農村被人嘲笑、譏諷﹔即便有了這樣的節目,如果沒人去發現他,他依然可能天天在擺弄他的計算器,天天望著太陽。江蘇衛視可貴就可貴在不僅創辦了《最強大腦》這樣的節目,而且發現和挖掘出了周煒這樣“藏在深閨待人識”的奇才,讓公眾去認識他。正如主持人蔣昌建說:“在我國也許有很多像周煒這樣的人,但是因為各種原因,而浪費了他們。我覺得這個節目是一個禮物。我們應該有什麼樣的機制和體制讓這種人才脫穎而出,而不至於被埋沒。”
新聞媒體是正能量的放大器。無論傳統媒體還是新興媒體,任何時候社會責任感都是安身立命的根本。的確,從形式上《最強大腦》就是一檔普通的電視節目,他講述和展示的也是周煒這樣普通人的故事,但是他的特別之處就在於真正做到關注民生,關注草根,通過周煒這樣鮮活生動的例子,把其尋夢的故事講出來,把追夢的奮斗展示出來,把圓夢的力量匯聚起來,從而不斷激發正能量、傳遞正能量、匯聚正能量。這正是這檔貌似普通節目的不普通之處。難怪原鳳凰衛視執行台長劉春在他的微博上寫下了這樣的文字:“如果讓我評2014年度最好節目,我一定提前把票投給《最強大腦》。”
讓人欣慰的是,當下除了《最強大腦》這樣的節目外,還有新華社“好人就在身邊”評選、央視“道德模范”、浙江衛視的《中國夢想秀》等一批弘揚真善美,傳播主旋律的節目。這些節目的共同點就是關注身邊的小人物、小事情,敢於擔當,沒有將經濟效益凌駕於社會責任之上。因為有社會責任,這樣的媒體,這樣的節目,成為治國輔政、凝聚共識的助手,而不是污染思想、攪亂社會的推手﹔因為有社會責任,這些節目同樣贏得高收視率,同樣被人尊重,受人喜愛﹔因為有社會責任,節目裡說的每句話,圓的每個夢,猶如涓涓細流,溫暖人心,給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