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民
據現代漢語詞典,“愚魯”二字作“愚笨遲鈍”解,在無數人認為讀書能益智怡情的世界裡,以“愚魯”形容讀者行嗎?回答是當然行。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愚魯的讀者不乏其人,不論是以編書出書評書謀生的職業讀者,還是以讀書消閑或娛情暢意的普通讀者,有愚魯之行的實在不少。
去年11月,諾貝爾獎得主多麗思·萊辛去世,文藝報上有一篇文章專門梳理其創作生涯和性情。其中提到,萊辛成名作《野草在歌唱》書稿曾賣給英國一家出版社,圖書編輯閱讀后提出許多修改意見。年輕的萊辛認為該修改的早已改過,竟一字不易,原封不動地將書稿寄了回去。讓人哭笑不得的是,那位編輯竟回信,夸贊萊辛修改得十分成功。此舉實在是愚魯得夠雷人水准。
這樣的例子不止一個。英國學者、作家、文學教授約翰·薩瑟蘭那本為了“分享閱讀文學作品或是有關文學的作品時帶來的一些零散隨意的愉悅”的《文學趣談》有兩小節專門談“愚魯的讀者”,而在其他章節中還記敘到:一位叫戴維·拉斯曼的人,將世界名著《傲慢與偏見》的頭幾章寄給了18個在業界領先的出版社。奧斯丁的精彩美文幾乎原封不動,只是書名改為原初的《第一印象》,連開篇名句“舉世公認的真理”也一字未改。可是,17位收稿人,沒有一個認出這是經典、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書之一。而出版了哈利·波特系列的出版社一位編輯竟然回信說:“我們已經‘頗有興趣’地閱讀了樣稿,可是它‘不適合選入我們的出版單子’。”18家出版單位的所作所為,距離“愚笨遲鈍”的確不遠。
至於普通讀者,讓人遺憾的“愚魯”行為也不屬罕見。J.K.羅琳如今堪稱世界知名的小說家,早在2007年全世界圖書日期間,她的哈利·波特系列,即被2000名英國愛書者選為英語中“最重要”的作品,屈居《傲慢與偏見》《指環王》《簡愛》之后。也就是在那年3月,有一次圖文電視調查,說有十本書是“讀者雖則開卷但讀完的可能性非常小”,《哈利·波特與火焰杯》位列第二。如果說這種反差甚大的判斷尚屬於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橫看成嶺側成峰,那麼下面的新聞則証明許多讀者遠不那麼高明。消息說,自2013年4月上市以來,署名為羅伯特·加爾布雷斯的偵探小說《布谷鳥的呼喚》銷量十分慘淡,全美三個月僅僅賣出去500本,書店大量退貨。然而3個月后,J.K.羅琳在接受報紙採訪時說,加爾布雷斯就是她自己。此消息一出,該書的銷售立刻躥升,《布谷鳥的呼喚》在ebay的叫價從原價3.99美元,飛升至2300美元。撰寫這條消息的文匯報的記者慨嘆此為“讀者隻在意作家是誰而不在意作品本身的經典案例。”
類似情形國內似乎也並不陌生。2012年10月之前,莫言從來沒有進入十大作家行列,而諾貝爾文學獎這頂紙上王冠不僅讓莫言家鄉老屋的牆皮幾被摳光,且直接將其推入2013作家富豪榜榜眼位置,這中間難道就沒有一點點讀者的盲從盲動?
達觀地看,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盡管愚魯的背后,晃動著自負、虛榮、淺薄、浮躁的影子,可也許正是種種愚魯的閱讀行為,讓文學生活多了許多變化與色彩,盡管有些不應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