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韞超
“頭次見面用久仰,很久不見說久違﹔認人不清用眼拙,向人表歉用失敬﹔請人批評說指教,求人原諒用包涵﹔請人幫忙說勞駕,請給方便說借光……”近日,一位網友總結了一系列“快要失傳的中華禮儀用語”,經網絡大V轉發后,引發眾多網友熱烈討論。有人表示,傳統禮儀,沒有敬煙陪酒,沒有八面玲瓏,傳統禮儀用語之美,在於朴實無華中透著一腔真誠!也有網友表示,傳統禮儀需要傳承,也要順應社會發展,重要的是保存禮貌的精神而非言語上的形式。(見1月7日《廣州日報》)
“久仰”、“勞駕”、“包涵”等禮儀用語,與如今小學生課堂上的“請、對不起、謝謝”的禮貌教育大體相通,前者承載著更為豐富文雅的謙敬之意。有人因其重拾傳統文化精華而大力點贊,有人因其帶有較強的書面或文言色彩而感覺有些矯情。不難發現,大家熱議“中華禮儀用語”本身,就是在重溫中華傳統禮儀,是對日常生活中日漸消弭的傳統文化的懷念與推崇。
“失陪”、“留步”、“拜讀”等禮儀用語,既能明白表意,又言簡意賅,或體現尊重,或傳遞歉意,或表達景仰。人們常說“會說話,好辦事”,這樣的禮儀用語使聽者心服氣順,從而提高溝通與辦事效率,可以說是人際交流中的一條捷徑。
當然,因對象、場合、情境的不同,禮儀用語使用的頻度和尺度也自然有所差異。比如,同樣是詢問年齡,小姑娘用“芳齡”,年長者用“貴庚”,小孩子則直接可以問“幾歲了”﹔而面對他人的贊揚,如果與真實情況差不多,一句“謝謝”顯然要比“過獎”來得自然真誠。無論選擇怎樣的詞匯,隻要依情因事做出恰當得體的表達,就不枉“禮儀”二字。
重提傳統禮儀用語,也飽含著對喚醒傳統文化的殷殷期待。近年來,從教師身著漢服上課,到學生集體舉辦成人禮,再到不久前火爆熒屏的漢字聽寫競賽,一場漢字和國學熱潮正如火如荼。而對傳統禮儀用語的懷念與熱議,可謂這股潮流之中的浪花。
隨著時代變遷,一些傳統敬語已瀕臨失傳,但其包含的謙遜姿態,卻不應隨著詞語本身的式微而消弭。今天,日漸加快的生活節奏,讓越來越多的人處在焦慮、浮躁中——開車在路上發生輕微剮蹭,推開車門就破口大罵﹔遇到一點糾紛,不明就裡便爆粗口……日常生活中,一些人喪失了基本的文明意識,動輒惡語相向,社會暴戾之氣愈演愈烈。今天,倡導人際交往的謙敬心態與禮儀習慣,無疑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具體語言的表達形式可以與時俱進,但文明禮儀卻永遠不會過時。禮儀用語被熱議和瘋轉的背后,折射出公眾拯救“雅言”、回歸禮儀文化的迫切心情,更體現著公眾對良好社會風尚的向往。禮儀用語的使用,是提升國民文明素養的一個很好切口。期待更多人能讀懂中華禮儀用語裡的內涵與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