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嵐
公就是公,私就是私,公與私之間本來是有著明確界線的。但現實生活中,一些領導干部在對待公與私的問題上卻“模棱兩可”,打起了“擦邊球”,公私不分、假公濟私、以公謀私等現象普遍存在。
就拿用車來說,如果用的是公車,領導們絕對是很少關注排氣量、耗油量、公裡數這些具體指標的,因為是公車,不掏自己“腰包”,盡管用就是了。若換乘私家車,出一趟車加了多少油、花了多少過路費、停車費,他們肯定是會“斤斤計較”的。於是,出現把公車當私車、用公車辦私事等問題就不足為奇了。
再用吃喝來看,用公款請客,一頓飯點了多少菜、喝了幾瓶酒、花了多少錢,領導是很少過問的,隻要客人高興,就是喝上十瓶茅台也不在話下。如果改成領導私人請客,點什麼菜,喝什麼酒肯定要“精打細算”,兩瓶茅台下肚,心裡絕對就開始隱隱作痛了。所以,公款吃喝、公款出國、公費旅游等屢禁不止的症結就不難找到了。
還有處理公事與私事的問題,領導的辦事心情、態度和效率也是大有區別的:辦公事,遇到矛盾彎彎繞,遇到問題擺擺手,能推則推,能拖則拖﹔如果是辦私事,有些領導多是借用公權,以公謀私,即使有矛盾和問題也會“赴湯蹈火”,絕不推諉扯皮,一天也耽誤不得。辦事行為的不同折射出“天下為公”理念的缺失和私心雜念本性的風盛。
既然開私家車“斤斤計較”,私人請客“精打細算”,辦私事“赴湯蹈火”,花私人的錢“縮手縮腳”,那麼能不能請領導干部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把自家私車當公車用、吃喝接待私人埋單、用辦私事的勁頭處理公務,領導們還能闊氣十足,出手大方嗎?能不考慮費用和效率嗎?難道花納稅人的錢就理直氣壯、心安理得,不覺得“心痛”嗎?濫用公權、假公濟私,就一點都不感到“臉紅”嗎?
多一些換位思考,就多了一份理性,少了一份奢靡、特權、冷漠和懶散。領導干部隻有經常在公與私之間換位思考,才能摒棄私心、私念、私欲、私利,不為私欲所動、不為私利所惑、不為私情所困,才能切實轉變作風,盡心盡力做到公私分明,一心為公,執政為民。否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就落不到實處。
在對待公與私的問題上,我國傳統倫理思想中就有“舉公義,辟私怨”、“奉公法,廢私術”、“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等論斷,科學闡述了處理公與私關系的態度和方法。大公無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這更是我們共產黨人的傳統美德。作為黨員領導干部來說,公、私二字就是衡量黨性強弱的根本尺子,任何時候都不能把過分追求個人享受、個人利益凌駕於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之上,正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那樣:“隻有一心為公,事事出於公心,才能有正確的是非觀、義利觀、權力觀、事業觀,才能把群眾裝在心裡,才能坦蕩做人、謹慎用權,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
相關專題 |
· 地方要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