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解放日報:直面“單身潮”的沖擊

封壽炎

2013年12月16日16:09   來源:解放日報

原標題:直面“單身潮”的沖擊

最近幾年來,婚戀家庭持續成為社會熱議的話題,包括如何締結婚姻和如何維系婚姻。一方面,越來越多適婚人群遲遲不走進婚姻,被戲稱為“剩男剩女”的單身群體日益壯大,另一方面,不少婚姻面臨婚外情、感情破裂的困擾,甚至導致婚姻破裂。媒體廣泛援引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的單身群體已經達到1.8億人。同時,婚戀生活成為影視創作的熱門題材,並引發社會各界的熱烈討論。

單身潮本身不是問題所在,問題在於龐大的單身群體中,有很多人不是自願自覺地選擇單身,而是“被單身”,就是很多人還是期待擁有婚姻家庭的,單身只是事不遂人意之后的無奈之舉。這點從“剩”的稱謂,以及很多單身人士對“剩”的自我認同可見一斑。“剩”意味著他們還是有一個婚姻的預設目標的,隻不過不幸地被“剩下”了。

如果放在時間的坐標中,哪怕是在最晚近的、改革開放之后的三十多年裡,都可以看出一條清晰的脈絡,就是婚姻的締結和維系,越來越多取決於個人(當事人),而越來越少取決於當事人所屬的集體(家庭)。一般來說,當集體(家庭)對於婚姻具有很強的影響力,甚至發揮決定性作用的情況下,婚姻的締結和維系都比較容易,而以感情為基礎的現代婚姻,無論其締結還是維系,都比父母包辦、集體約束的傳統婚姻難度更高。

可見,我們所謂的結婚難和婚姻難,是與既往簡單對比而得出來的結論。但在前后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兩種婚姻能否進行簡單對比,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商榷的事情。因為婚姻的性質發生了很大變化,由個人較少選擇和自由的條件下,家庭主導、集體約束的社會制度安排,逐漸演變為個人較多選擇和自由的條件下,基於感情基礎上的個人意願選擇。家庭也由經濟生產、生活生育的共同體,逐步變成具有高度情感屬性的物質精神結合體。在這個變化過程中,個人的主體性、自主選擇的權利和個性解放的空間都得到增強,新型的婚姻家庭無疑更具人性,更符合人們對於幸福的理解和追求。

“單身潮”或許是人們在追求獨立自主、自由幸福的新型婚姻過程中需要支付的代價,或許是工業化、現代化浪潮中客觀出現的社會現象。盡管原因復雜、情況各異,但作為一種新的社會現象,龐大單身人群的出現,以及其帶來的各方面沖擊應該引起重視,並探索應對和解決辦法。一方面,應該使期待婚姻的單身人群能夠更順利地締結和維系婚姻。畢竟在當前階段,婚姻家庭仍然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也是許多人獲得人生幸福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也要使尚且處於單身狀態,以及自願自覺選擇單身的人群獲得寬容尊重,得以提高單身狀態下的生活質量和幸福程度。

“單身潮”本身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在於大量的單身人群期待婚姻而不可得。盡管影響成功擇偶的,包括年齡、相貌、性格、才能、價值觀、經濟實力、社會地位等等諸多因素,但在當下現實中,尤其是單身人群大量出現的大城市中,經濟問題仍然是影響擇偶的主要障礙之一。在經濟和社會轉型期,大批年輕人背井離鄉,孤身一人進入城市工作,從而失去了在家鄉的社會支持網絡。由於資歷和能力的局限,這些人普遍收入較低,在高企的生活成本、婚姻成本和育兒成本面前,他們脆弱的經濟狀況,難以為婚姻家庭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除了物質基礎之外,在精神領域,情侶之間親密關系的建立和維系,包括性別意識的覺醒和自省,男女平等和差異包容,情感困惑沖突的處理解決,都需要知識、能力和經驗的支持,需要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專業機構給予幫助。

另一方面,對於尚且處於單身狀態,以及自願自覺選擇單身的群體,也應該有更完善的應對辦法,使他們得以提高生活質量。單身群體的衣食住行、消費模式與生活方式,都與婚姻狀態下的群體有所差別,要求更精准的市場細分,為他們提供更適合的商品和服務。他們的社會支持網絡相對較弱,尤其是在社會保障方面,較難從家庭和親屬中獲得支持,所以更加依賴制度化的社會保障體系,要求更加成熟完善的醫療、失業和養老制度,分擔他們在生活中面臨的各種風險。單身群體也需要更廣闊的社會空間,去拓展他們的社會交往,建構起社會交往和情感支持網絡,以彌補家庭歸屬感和親屬支持體系弱化的缺陷。

單身潮在倫理方面帶來的沖擊也不容忽視。在延續千百年的傳統社會中,家庭倫理始終是整個倫理體系的核心和基礎之一。即使在現代社會,人們也在一定程度上參照傳統的家庭倫理,去建構新的社會倫理體系。比如在非親屬甚至陌生人之間,也會根據年齡資歷來確定社會位置,賦予相應稱謂形成虛擬的輩分關系,比如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等等,再參照真實輩分的互動模式,建立非親屬人群之間人際交往的互動模式。少子化、獨生子女化,直至單身群體的無家庭、無子嗣,給傳統的家庭倫理帶來巨大沖擊,形成巨大的倫理和心理壓力。單身群體給所在家庭,尤其是給其父母帶來很大的精神壓力,甚至導致雙向的情感沖突和傷害。而單身群體自身,也面臨來自傳統文化、倫理觀念和社會輿論的壓力。比如“剩”的稱謂,本身就或明或暗地包含著負面評價,它意味著傳統文化預設的規范和目標,就是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而稱之為“剩”,就相當於認定了單身者是這種文化規范之下的失敗者。這種來自文化和倫理層面的沖突緊張,也無形中增加了社會的矛盾沖突。

總之,龐大單身群體的出現是一個客觀事實,其所造成的社會影響也是客觀存在的。對於這種新的社會現象,從倫理道德的角度加以指責,或者從人性解放的角度給予吹捧,都可能過於膚淺簡單,也無助於解決實際問題。隻有基於客觀事實本身,理性分析形成原因,科學評估其帶來的影響,從制度安排、政策措施、文化教育和社會輿論等方面採取各種措施,才能更好發揮這種新社會現象的正面效益,減少其負面效應,最終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增加群眾利益福祉。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吳斌、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