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海建
12月2日上午,在朝陽區香河園路與左家庄東街路口,一個騎摩托車的外國人撞到一名過馬路女子后,並對其用中文破口大罵。隨即,有網友發出“大媽訛老外”微博,引起網友關注熱議。此后警方確認外籍男子為無証駕駛。昨天下午,北京市公安局微博“平安北京”發布消息稱,警方查明,該外籍男子及其父未經批准在京非法就業,將對其進行處罰后依法遣送出境。(相關報道見今日本版8版)
一場主題先行的輿論烏龍,終於在警方的追本溯源中還原出事實真相。回頭來看,當初的“大媽訛老外”事件歷歷在目,那組惹事的照片既不是PS的懸浮照、更不是別有居心的擺拍,但民意還在“有圖有真相”的情緒中,吐沫橫飛地借“北京大媽”表達著心中的道德憤意。或者說,北京大媽只是一個“憤點”,一個可以語焉不詳的圖騰——因為有了它,積憤與怨尤忽然找到了出口、一吐而快,絲絲順滑,熨貼人心。
“北京大媽”李女士說,至今也沒有聽見老外說一聲“對不起”,讓她心裡還是有些別扭。“這件事經過民警的調查才還給我清白,我很感謝民警。雖然到現在沒有聽到道歉的話,但是我也不打算和他計較了。”鋪天蓋地的指責與辱罵,一朝冤情得以洗刷,安心大過權益的追訴。這讓人想起辜鴻銘當年曾經評價中國人的性格,說“中國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純朴”,中國人擁有“那種難以言表的溫良”。這當然不是說“北京大媽”沒有脾氣、沒有性格,但在道德抒情之上,尊重柴米油鹽的事實,恐怕更為要緊。
好在4日,在網上炮制“大媽訛詐外國小伙”傳聞的攝影師李先生,已經通過媒體向當事人李女士致歉,表示願意承擔一切后果,希望獲得受害人李女士的原諒。只是,需要道歉的僅僅是攝影師或老外嗎?真相未明、事實不清的時候,那些板上釘釘的辱罵、那些惡毒不堪的有罪推定,挾裹道德大棒,劈頭蓋臉而來,傷害與壓力不言而喻——如今塵埃落定,曾經鼓點般的批判,面對被戕害的人格與名譽,不說實實在在的歉意,有無一星半點的反思呢?
德國波恩大學教授辜學武曾這樣總結:歷史上,“德國和日本對戰爭的反省截然不同,有很多原因,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日本是一個沒有哲學傳統的民族。沒有哲學思想,就沒有反思精神。沒有反思精神,就不可能有一種內在的沖動去反思自己的過去。”一個以敬畏權利與自由為旨歸的公民社會,在公共事件上固然要有理性精神、批判意識,更不能缺少的,恐怕還有反思的氣度與能力。個人的反思、群體的反思——這種反思,是社會進步的偉力。
不隻老外欠北京大媽一個歉意。即便達州“訛人老太”令道德投鼠忌器,即便社會道德需要靠“攙扶指南”來捍衛,情緒也不能逾越理性的底線,標簽也不能代替邏輯的思維。“北京大媽”不是道德偶像,就像我們身邊的每個人一樣,但捍衛起基本權益、關注事件的是非曲直,其實何嘗不是在關切命運洪流中的每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