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中國青年報:上海“PISA二連冠”該自信還是自省

張勇

2013年12月10日10:17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上海“PISA二連冠”該自信還是自省

  2009年上海組織學生參加PISA測驗,奪得數學、閱讀、科學三項第一,“震驚世界”﹔2012年上海學生再次奪冠。PISA中國上海項目組負責人、上海師范大學校長張民選教授說,“‘PISA二連冠’,不說是喜大普奔,至少也是實至名歸”。

  面對一些媒體的“歡呼”,我在微博上寫下:“想明白我國在奧運會上是如何奪得那麼多金牌,大致就能想明白2009、2012兩年上海參加PISA測驗所獲得的成績了。”

  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起的PISA評估於2000年首次舉辦,此后每3年舉行一次。看看2000年至2012年的PISA“金榜表”,我們會發現:前三名除芬蘭外,無其他歐美國家和地區,亞洲國家和地區佔絕對優勢﹔2003年后前三名隻剩下韓國、台北和上海﹔自2009年始上海包攬了全部PISA項目的冠軍。

  張民選教授說,“PISA測試不是奧林匹克比賽,也不是選拔狀元的考試,而是為了了解15歲學生在適應未來挑戰能力方面的研究。它的目的是為了解各國教育實踐和調整教育政策、促進各國教育發展。PISA測試關注的不是學生個人成績,而是整個國家或地區的成績,由此發現一個教育系統的發展水平、優勢特點和遇到的問題”。

  因此,PISA“金榜表”似乎可以解讀為:上海15歲學生在掌握參與未來知識社會所必需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及在適應未來挑戰能力方面,已處於全球之冠﹔上海及其學校教育的整體成效,已處於全球之冠﹔上海教育質量的現狀和教育系統的發展水平,已居於全球之冠。

  相對應的,是否可以說,美國和歐洲的那些事實上的全球教育強國的處境可能很槽糕,已在教育的競爭中處於劣勢?

  顯然,這種評價結果與國際教育常識和事實不符。全球教育強國榜上無名,尤其是美、德、英等幾乎是倒數。可是,無論是從教育整體成效、教育水平與質量現狀、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狀況、諾貝爾獎數量、高質量論文、創新發明等方面,還是從國民數學、閱讀、科學素養的現實,美英德這些國家佔據著絕對優勢。

  PISA的測試結果與現實之間如此大的差異,說明了什麼?

  OECD在設立PISA評價時基於這樣的假設:“無論各國的差異如何,政府的教育目的是一樣的,他們關心的問題是:我們的教育是否為孩子將來全面參與社會做好了准備?”因此,OECD的專家把PISA定位於“為終身學習能力的發展而建構的評價”。

  但這種假設和定位是否適合我國的教育現實?我國在1999年啟動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教育目的趨近於OECD設立PISA的假設,但基礎教育依然是“扎扎實實的應試”。打個比喻:PISA是基於測量未來的長跑能力而設立,卻被拿來測試中國學生的短跑了。

  其次,OECD定義PISA評價的目的為:不在於了解學生掌握了多少學科知識,而在於他們是否掌握了與他們將來生活相關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以及在實際生活中如何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和技能的能力。目的和定向是決定測量評價效度和信度的基礎。如果教育現實、測量評價假設、評價目的與定向、測試工具與內容這幾者之間,不統一甚至不符,必然導致測量與評價的信度、效度降低。

  我國至今仍是“雙基”教育大國和應試強國,也就是傳授以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目標的教育,是以滿足考試為目的的教育。PISA測試盡管在命題上新穎、更貼近實際生活,但對精通各種題型總結的我國中小學教育而言,熟悉PISA題型是很簡單的事情。且PISA測試仍是以題型為形式的紙筆測驗,這正是我國中小學生投入了大量時間和精力而被訓練為“熟練工”所具備的長項。

  而歐美國家的教育目標豐富,學生除應對考試外,大量的時間用於閱讀、思考、實踐、動手操作、撰寫論文等。他們在紙筆測驗訓練上投入的時間、精力,遠遠低於亞洲國家尤其是中國。

  PISA還“用問卷的形式測查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態度,以此形成對學生學習能力的總評估,以了解學生能否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學習策略進行反思,能夠在獨立和集體的情境中進行學習等”。OECD在設計問卷時按照歐美教育的現實,假設了學生的學習動機、態度等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影響的重要程度。問題在於,中國學生的學習過程、策略更多的不取決於自己,學習興趣、動力的來源與歐美學生也不同,而且對學習能力的影響也沒有歐美國家學生那麼重要。

  因此,PISA的這些“天真想法”在“雙基教育+紙筆應試訓練”的應試教育大國面前,也會遭遇尷尬。

  如果脫離這些隱藏的事實來看上海PISA二連冠,則會有失理性和客觀,難以清醒地看到PISA評價數據與我國教育現實之間的差距。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方蕊娟、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