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翔
官方數據顯示,我國大概有3億多人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今年有累計3800萬人中斷繳保險。在2013中國養老金國際研討會上,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李珍也曾指出,在人社部做的一項調查中,有23%的工作人口中斷了繳費。專家稱多地養老保險金支出遠遠大於收入額度,中斷繳社保將加大個人賬戶空賬壓力。(11月28日《華夏時報》)
3800萬人中斷繳社保,相當於城鎮職工參保的一成多,這顯然不是一個小數目。那麼,這麼多人裡,有多少是自願主動放棄,又有多少是被迫無奈中斷?將來等他們老了的時候,誰來給他們養老?
其實,中斷繳社保不外乎兩種情況,要麼已經達到最低繳費年限15年,不願再續繳﹔要麼則因其他原因不得不暫時或徹底中斷繳納。如果延遲退休卻又不能提高退休待遇,選擇繳滿15年后不再續繳的人可能會越來越多。與此相對應的,將是這些人退休后養老金水平的必然低下,甚至連累整體的退休待遇都無法提高,到時可能會滋生的不滿情緒已然可以預料﹔更重要的是,現收現付制下,如果更多人都隻繳15年,當下養老金支付也許都會有問題。
當然,更多的可能是后一種情況。其中,流動性很大的務工人員,因為全國統籌遲遲不能實現,讓他們在更換工作地時不得不選擇中斷。還有很多下崗失業者,沒錢自掏腰包繼續繳社保﹔而那些在小企業“非正規就業”的人,用人單位拒買社保的現象比比皆是。以上這些人,本是最缺社會保障的弱勢群體,卻偏偏缺少社保兜底,甚至被倒逼不得不退保,這是最需關注的。
3800萬人中斷繳社保,或是主動的理性選擇,或是被動的無奈為之﹔或是表達對社保低效的用腳投票,或是因為制度罅漏的驅逐效應……就此局面,我們理當要努力,讓制度設計更合理,讓養老待遇更提高,讓無奈者不再因被迫中斷而無奈,讓理性者不再視主動中斷為理性。
更多評論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黨員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