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西安晚報:院士如何才能不成為花瓶

單士兵

2013年11月27日08:52   來源:西安晚報

原標題:院士如何才能不成為花瓶

“我厭煩了,我不願意再被人家當花瓶了,我覺得我自己有更有興趣的、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秦伯益日前接受央視採訪時說的話。現年82歲的秦伯益也是中國第一位真正退休的院士。(11月26日《光明日報》)

退休后的秦伯益擁有與普通老人一樣的晚年生活,看書、上網、旅游、寫作,用他的話說,就是“游山玩水、高談闊論”。活出了真性情,說出了很過癮的話。特別是,他把院士“終身榮譽”比喻成花瓶,非常貼切。對此,他還發出叩問——“人們真的喜歡觀賞我們這些鏽跡斑斑的古舊花瓶嗎?”

不難看出,秦伯益老人這番“院士花瓶論”,帶有太多的自醒,也有更多的警示。為什麼“院士”這麼至高的身份榮譽,會淪為擺設成為被人觀賞把玩的工具呢?原因其實並不復雜,一是院士群體本身驅利化,失去應有的自由精神與獨立人格﹔二是院士缺乏退出機制,制度扭曲之下,成為院士便能長期“佔山為王”,地位無法撼動。

院士最不能丟的,是獨立人格。不論是普通公眾還是政府部門,都把院士看做“國寶”。而且,國家給予院士“終身榮譽”,也是希望這個極具智慧和思想的群體,能夠在各自科研領域取得更多建樹,為社會作出更大貢獻。問題是,現在一些院士被名利的洪流沖掉了獨立的人格。兼職過多,徒挂虛名,頻繁參與社會活動,做太多與自身專業無關的事,這樣的院士,實際上就是依附自己的特殊身份,來滿足追名逐利的需求,自然也就成了好看不實用的“花瓶”。

打破長期僵化的院士“終身制”,這樣的改革也是在挑戰固化的利益結構。這些年,各地高校、科研機構以及政府部門之所以紛紛爭搶院士,也就在於一個院士身份背后,關聯著復雜的利益鏈條。也就是說,這裡面的利益不只是屬於院士個體的,而是單位化、組織化、部門化的利益。這實際就意味著院士之所以變成“花瓶”,背后還有更為復雜的利益推手,從資本到權利,從名譽到地位,都包裹其中。

院士“終身制”的種種弊端,讓院士的退休和退出機制一再成為呼聲。秦伯益成為第一個退休的院士,過上普通人的老年生活,享受著生命的情趣,還可以自由表達對科學、人生尖銳的反思,這本身就是一面鏡子,讓人們看到院士制度本身存在的問題,說明了隻有讓院士以合理的方式退休或退出,才是符合科學邏輯與生命邏輯的。

一個院士,結束科學生命是非常可惜的,但如果連普通人的生活情趣也被埋葬,那就是可悲的事了。尊重科學,珍愛生命,理解人性,就不能讓院士再成為花瓶,這需要院士自醒,走出利益包圍圈,更需要院士制度改革,來真正釋放院士的自由精神與獨立人格,同時也可擁有可貴的晚年生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方蕊娟、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