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西安晚報:“最佳醫院”與“病有所醫”的距離

朱昌俊

2013年11月25日09:15   來源:西安晚報

原標題:“最佳醫院”與“病有所醫”的距離

中國哪家醫院綜合實力最佳?患病求助哪家專科醫院最合適?由全中國30個臨床專科的1579名著名專家學者參與評審的《2012年度中國最佳醫院綜合排行榜》昨天出爐,為民眾按圖索驥求醫問藥提供便利。(相關報道見今日本報8版)

這份榜單是以學科水平與科研能力為評審標准,其准確度如何,一般人很難置評。但僅就普通民眾乃至大多數患者的觀感而言,這樣的榜單恐怕讓人難以親近。且不說這些醫院主要集中分布在國內幾大主要城市,那些與高專業水平匹配的高昂醫療費用也足以將很多患者排除在外。

客觀而言,這些基於學科水平與科研能力的最佳醫院評選,在某種程度上象征著一個國家在醫療技術和科研上的最高水平。那麼與此相對,這些多數依托研究機構和大學的大醫院,其應該承擔的責任和更確切的定位,本應該是謀求醫學進步和對某些疑難雜症的治療與攻關,但就目前而言,這些大醫院的人滿為患,証明其離本該承擔的專業分工無疑還存在相當的距離。事實上,期待某個大醫院或是一部分大醫院去承擔一個國家民眾的“病有所醫”之夢,終究顯得不切實際。

醫療技術的進步對於民眾所享受的醫療水平當然有著重要關聯。但在今天的中國,一座人人都可親近的醫院,或顯得更為急需。同時,醫療資源在個別地區和大醫院的過度傾斜,所滋生的負面影響,也早已凸顯。如僅以排名第一的協和醫院為例,發生在其中的醫療糾紛甚至是醫鬧和暴力現象,並不少見﹔而到大醫院就醫的成本,那些患者通宵打地鋪排隊挂號的畫面,足以給出令人沉重的答案。

有專家早就指出,全國人民到協和醫院看病,這是一個極不正常的現象。這種說法背后當然同樣指向的是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現實。

按照國外的成功經驗,與民眾打交道最多的恰恰是“身邊的診所”,也就是社區醫院。民眾身體有恙,最問診的應是社區醫院或小診所,但在目前語境下,基層醫療資源相對稀薄,其帶給民眾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不足,使得很大一部分一般性的醫療需求習慣性地涌向大城市和大醫院。在以藥養醫的體制之下,這種就醫習慣更加使得基層醫院的條件改善難上加難,比如小地方的校醫院很難留住醫療人才。於是乎,一種“小的愈小,大的愈大”的惡性循環得以形成。這些都是在一份光鮮的“最佳醫院”排行榜背后,所應被看到的現實。

如果說這些大醫院所象征的科研水平與過去數十年的特殊醫療分配體制相關,是一種“頂層高度”,那麼,在今天,我們恰恰需要的是去打破這種醫療資源過度向頂層匯集的不均衡局面,構筑醫療保障的托底力量。如何打造更多親近庸常生活的醫院和一個接納更多人的醫療體制,無疑是當下中國仍舊徘徊的醫改面前,很多國人的共同“鄉愁”。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方蕊娟、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