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治波
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有利於西部地區更好地發揮區位、資源優勢,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優化配置市場資源,推動經濟社會加速發展,力爭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並實現我國東西部經濟的平衡發展
前不久,習近平主席在訪問中亞時提出了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受到國內外高度關注。這個戰略構想,高瞻遠矚,氣魄宏大,具有多方面的戰略意義。
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有利於深化區域交流合作,通過互利共贏的經貿文化交流,密切我國同中亞國家的關系,進而推動歐亞大陸經濟合作的深化。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形成和拓展,將使中亞國家可以便利地通往世界上經濟發展最活躍的亞太地區,同時,也將促進中國的向西開放。而在歐美市場普遍不景氣的背景下,拓展中亞、西亞和南亞市場,無疑對我國的外貿出口具有積極意義。
中國和中亞國家間在地域特點、資源稟賦、經濟結構、文化特色、生活方式上存在著明顯的互補性,在能源、交通、電信、農業、化工、紡織、科技創新等各個領域也都明顯地存在著互補特性。近些年,雙邊經貿合作發展迅猛。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貿易額達到了459.4億美元,與1992年建交之初的4.6億美元相比,增長了近100倍。這樣的發展勢頭,超出了20年前人們最大膽的預想,有理由讓人們對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進一步繁榮發展、合作共贏充滿更高期待。
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進一步拓展中國通向中亞、歐洲的陸路通道,對於鞏固中國的戰略安全與經濟安全,具有重大戰略價值。近年來,美國在重返亞太的過程中,推出了“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和“新絲綢之路計劃”,都把中國排除在外,遏制中國發展的意圖十分明顯。對此,我們除了努力打破兩條島鏈的封鎖外,還應積極落實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形成連接東亞、西亞、南亞的交通運輸網絡,進而取道中亞直接面向中東、歐洲大市場。如此,通過打造這條我國深度開放的陸上大通道,將徹底打破美在海路封鎖我國的戰略企圖。
而且,中亞地區處於歐亞大陸的腹地,具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對於中國的地緣安全和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地緣安全與地緣經濟需要聯姻,地緣政治需要經濟基礎支撐。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之際,經濟增長也是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增長乏力,往往會給穩定造成沖擊,進而引起地區政治的不安定。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經濟、貿易、貨幣的聯系的加強,將為歐亞大陸腹地的多邊安全合作注入新的活力,為地區安全提供“內生動力”。因此,絲綢之路經濟帶不僅具有巨大的經濟效益,還有著巨大的安全效益。
此外,借助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契機,如果能夠推動我國與沿絲綢之路各國打通金融環節的障礙,實現各國在經常項目下和資本項目下實現本幣兌換和結算,在歐亞大陸建立以本幣為主體的貨幣圈,不但能極大地促進投資貿易便利化,節省中間環節,避免匯率損失,降低流通成本,提升貿易的規模和質量,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步伐,而且還將給相關各國帶來金融安全的效益,避免因美國的金融政策和美元匯率變化而帶來的金融風險,從而鞏固金融主權。當前,中國與俄羅斯在貨幣互換和本幣結算方面已經做了有益的探索,這一經驗可以擴大到中亞地區。
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還有利於拓展中國西部大開發的戰略空間,推動西部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將對未來歐亞大陸政治經濟格局產生深遠影響,而中國廣大中西部地區將成為這條經濟合作走廊的戰略通道和經濟腹地。在西部大開發的背景下,在中國向西開放的大背景下,這一戰略構想的提出,是西部大開發戰略在第二個十年實施過程中的深化,必將推動西部大開發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進而打造西部大開發的升級版。
近代以來,由於海路交通的發達和海洋貿易的繁榮,深處內陸的西北地區逐漸成為亞歐經濟發展帶上的一塊“凹陷”地帶,經濟社會發展滯后,小康進程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對外開放仍處於初級階段。以2012年的數據為例,西部地區進出口貿易總額2300多億美元,僅相當於廣東的1/4、江蘇的1/2。所以,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搭建內陸開發開放型經濟發展平台,將能讓西部地區更多地參與到全球貿易中來,有利於西部地區更好地發揮區位、資源優勢,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優化配置市場資源,推動經濟社會加速發展,力爭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並實現我國東西部經濟的平衡發展。
(作者系人民日報社甘肅分社社長)
相關專題 |
· 地方要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