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言平
又是一年“雙十一”。這個在電子商務時代興起的非正式節日,自從2009年電商嘗到甜頭以來,年年開展,並隨著更多電商的加入,規模越來越大,在營銷造勢之下,“雙十一”已經漸漸成為網民消費者們每年必過的購物狂歡節。
消費者們在這一天齊聚網絡,奔著商家看似可觀的打折和優惠,瘋狂“血拼”。這種熱烈和狂歡,對於刺激消費,效果可謂顯著。據業界預估,今年天貓與淘寶“雙十一”銷售額有望超過300億元。銷售額年年飆漲,以至於新華社都不禁發文抒發喜悅:拭目又一個中國式奇跡的誕生。就這個層面而言,“狂歡購物節”激活了普通民眾的消費欲望,對於盤活中國經濟無疑是有益的。
除此之外,“網購狂歡節”對於社會的影響亦不容忽視。在電商的造勢之下,“雙十一”的集中購物,往往導致快遞行業短期內過載,以至於很多正常快遞業務受到影響,甚至造成快遞從業者陷於疲憊狀態。甚至,很多人為了搶購,耽誤正常工作,產生家庭不和,而隱藏在這些現象背后的,是社會運轉的某種非理性甚至失序。
客觀而言,當下的網購環境並不是那麼成熟。電商的“暗戰”、商家的策略甚至騙子的趁虛而入,“網購狂歡節”的短暫繁榮背后,往往伴隨著各種消費者權益受損的現象出現。雖然電商、商家掙得滿盆滿缽,對經濟的刺激也顯而易見,但消費者的權益失陷以及不良的購物體驗,對於市場和行業的健康發展,有害無益。
網購,已然成為民眾的一種生活方式。就連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加入了網購的行列。在日前召開的一次經濟形勢座談會上,李克強跟馬雲對話時,曾言自己有過上淘寶的經歷,且被店主留言感動。不過,面對馬雲晒出的成績單,總理特別強調:“要在保質保量、公平競爭上進一步發展電子商務。”
李克強總理強調的,恰恰是中國電子商務應該改善的,也是“購物狂歡節”裡應該冷靜思考的:由消費者權益屢屢失陷,可見保質保量還很遙遠﹔而電商之間的“暗戰”,則說明公平競爭尚有距離。自稱創造這個網購狂歡節的馬雲認為“雙十一”是中國消費者日,但消費者日並不只是造勢動員民眾瘋狂購物,更應該注重引導消費者理性消費,保障好消費者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