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平 歐陽志榮
到基層調研,有時會聽到個別基層干部在言語中流露出對群眾的不滿,甚至把有利益訴求的群眾視為“刁民”,視為很難對付、不招待見的一類人。這是完全與我們黨的宗旨相背離的。
“刁民”一詞,本是舊時官吏對不聽管束的百姓的蔑稱。這個稱呼,人為地把官員放在了百姓的對立面,為何有的基層干部會視部分群眾為“刁民”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官本位”的思想作祟。有的基層干部剛剛從群眾中走上領導崗位,就擺出一副“官大一級壓死人”的架勢,把群眾的呼聲當作耳旁風,把群眾的疾苦看成是“麻煩”,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你把群眾當“刁民”,群眾把你當“昏官”,政府的公信力下降,老百姓就會成為“老不信”。
做好新時期的群眾工作,必須始終堅持群眾的主人翁地位,時刻不忘依靠群眾。50年前,浙江諸暨市楓橋鎮的干部群眾創造了“依靠群眾化解矛盾”的好做法,得到了毛澤東同志的肯定。“楓橋經驗”50年不變且熠熠生輝,其核心就是始終緊緊依靠群眾,始終堅持“吃得苦、耐得煩、擺得平、了得難”的好方法。正如省委書記強衛所言“把群眾來信當家信來回復,把群眾的委屈當作家人的委屈來傾聽,把群眾的難事當作家事來辦,始終與群眾坐在同一條板凳上”,就沒有做不好的工作。
做好新時期的群眾工作,必須始終堅持把群眾當成親人,放下架子團結群眾。群眾工作不是“我說你聽”,不是“我打你通”,而是“竹籃裝竹筍,河水煮河魚”,以心換心,把工作做到群眾的心坎上。李瑞環同志說過,群眾最可敬,群眾最可愛,群眾最可憐,群眾最可畏。為此,各級領導干部要把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根植於頭腦中,時刻牢記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放下架子,帶著感情,心為群眾想,利為群眾謀,百姓的事兒牽著走,做個百姓愛戴的官。
做好新時期的群眾工作,必須始終堅持以寬闊的胸襟對待群眾的訴求,真心實意幫助群眾。實踐証明,大多數群眾的訴求都有合理的地方,絕大多數群眾是講道理的。即使真的有群眾一時不理解、一時不支持、一時有牢騷、一時沖動頂撞了你,作為領導干部要有胸襟、有氣度、有雅量,更要把這種“不和諧音”看成是對自己工作的監督。隻有眼中有群眾,心中才會有辦法﹔隻有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才會把你放在台上,這應是我們做好新時期群眾工作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