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傳
“黃金周該不該取消”“小長假需不需要挪假”“延遲退休可不可行”“遺產稅起征點是80萬還是500萬”……當這些熱點民生問題的討論進入白熱化以至於出現多種不同觀點時,決策部門和專家學者常慨嘆:眾口難調!
眾口自古難調。時至今日,這個問題更加明顯。一方面,過去那種可以增進所有人利益的“帕累托改進”式的改革,已經嬗變為涉及利益全面調整的深層次改革,利益多元自然導致聲音多元,眾說不一在所難免﹔另一方面,現代社會,公眾權利意識更加強烈,表達渠道更加通暢,不同的聲音都能得到較為充分地表達。
在這種情況下,決策者們常感到左右為難:保留“黃金周”,有人批評﹔取消“黃金周”,同樣有人批評。個稅起征點定低一點,有人不滿﹔定高一點,同樣有人不滿。小學放學時間晚了,有人指責﹔放學時間早了,同樣有人指責……
有則寓言說,一位畫家將新作擺上街,要求路人在認為畫得好的地方打“勾”,一天下來畫作上畫滿了“勾”。第二天,他又將同樣的畫作擺上街,要求路人在畫得不好的地方打“叉”,沒想到的是,一天下來畫作上畫滿了“叉”。畫家境遇有時就是決策者的現實。
既然“眾口難調”,是不是就可以妄自菲薄,不調、亂調,或者是朝令夕改?顯然不是。綜觀一些民生決策,之所以不盡如人意,以至於不得不一改再改,重要的原因:一個是“父權主義”,認為既然“眾口難調”那就“讓我來調”,罔顧眾人的口味,擅自決策﹔一個是“好人主義”,瞻前顧后,抖抖呵呵,心裡沒有個定准,就像牆頭草,哪邊風大就被刮向哪邊。幾個回合下來,批評的聲音更盛。
大國理政,千頭萬緒,任何一件小事,乘上13億,都是大事。正因為“眾口難調”,才更需要“調”,也才更能考驗和彰顯執政者的智慧、能力和水平。
面對“眾口難調”,首先要廓清認識:“眾口難調”是客觀的現實,隻能面對,不能忽視,更不能逃避,那種罔顧民意,認為“怎麼調都無法讓大家滿意”的想法必須揚棄﹔其次要真誠而充分地征求群眾意見,全面掌握各方訴求。隻有知道利益各方在“口味”的差異,才談得上進一步的調整與滿足﹔再次要學會走“平衡木”——找到“利益均衡點”,求取“最大公約數”,在尊重大多數的情況下,力爭保護極少數。總之,堅持依法決策、民主決策、科學決策,“眾口”就可調,也能調好。